在浙江的某些地区,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商标一夜“驰名”,驰名商标多如过江之鲫,泛滥成灾。2月12日有媒体报道,金华市工商局商标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该报记者,现在金华的驰名商标太多,根本统计不过来,到底有多少他不知道。但是,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驰名商标,整个金华只有10个,如今号称“驰名商标”的至少有150个之多。此前
截至2005年底,浙江省全省驰名商标只有70个,而到去年,光金华下属的永康市,驰名商标数就高达44个。不少所谓的驰名商标,别说在中国驰名,连本地人都闻所未闻。但对有些企业而言,管它什么来历真假,先忽悠上再说。果真是“驰名”满街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商标处工作人员不知辖区有多少驰名商标,这并不是一个笑话。因为,驰名商标的认定有两大渠道,一是工商总局认定,二是司法认定。经过司法程序认定的驰名商标,该商标拥有者如果不将其信息通报工商部门,后者确实无从统计。
在金华、义乌等地,曾经无比风光的驰名商标如今几乎已沦落成笑柄,企业主甚至羞于拿其说事。劣币驱逐良币,无疑是驰名商标遭遇尴尬的必然后果。
在金华、温州等地,衍生出一些号称“全程代理企业司法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机构、个人,只要花钱,驰名商标就能手到擒来。光江西上饶中院一家,就认定了近10个集中在浙江一省的驰名商标。当地网民戏言:司法认定驰名商标就是外地法院送礼。商标持有公司委托中西部律师将抢注其企业域名的某人上诉至该地区法院,法院经调查后判定抢注侵权并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这就是整个驰名商标司法认定的操作图。远在他省的地方中院,不知怎么就能认定浙江一个年利税只有区区十数万元的商标为“驰名”,这背后的猫腻,也就无需多言。企业自编自导,中介搭台,法院领衔主演,一出戏就有模有样了。
2008年岁末,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有关“解释”,规定法院对驰名商标的认定不写入判决,也不在调解书中予以认定,随后浙江高院将驰名商标司法认定案列为可能产生虚假诉讼的典型之一。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最高人民法院和浙江高院的这些举措无疑是对驰名商标做局者的当头一棒,震住了某些地方中院这个“主演”,寻宝游戏就难玩多了。但是,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世界品牌。一些曾经的驰名商标,如今已发展壮大为全球知名品牌。踏踏实实开拓进取,真正将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自然是企业应遵循的方向。李逵羞见“李鬼”,这不仅是驰名商标之耻,更是中国企业品牌战略之殇。如果有关方面将所有驰名商标重新梳理、认定,斩断其中的商业链条,撤销某些司法认定,驱劣币而存良币,驰名商标或可再度驰骋。
造假是国人的心头之痛。一个三鹿,让食品行业的“国家免检”产品标志没了;如果辛辛苦苦培育起的“驰名商标”,被滥竽充数的东郭先生给搅黄,无论如何都会令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