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奥运会,它更是公司企业的竞技场。奥运圣火首次来到中国,这又是给了中国企业一个难得的机会。而当巨大的机会摆在面前的时候,关键是如何能够稳稳地抓住它,这是需要中国企业仔细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随着2008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奥运经济成了当下专家百姓口中的热门话题。
那么,北京奥运是否能摆脱“行政奥运”的宿命,做到既传播中国文化,彰显北京魅力,能在财政上取得盈余,甚至也像洛杉矶奥运一样“大赚其钱”呢?
“借势”经济众所周知,奥运经济学中包含很多内容,但根据一般理解,所谓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收益,以及奥运会对举办国相关产业直接或间接的诱发效益的总和。
北京市发改委主任丁向阳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它是由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和国家带来的一种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是品牌经济,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驰名的产品和企业品牌。奥运经济是借势经济,奥运会的举办将对所在城市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从而产生一种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
既然内涵多多,好处多多,奥运经济战略无疑成了北京的必然选择。正如北京市市长王岐山所说,首都北京正在为“新北京、新奥运”这样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北京将以办好奥运会这样一个契机,全面提升北京的现代化水平。而丁向阳也表示,北京将通过奥运经济战略的实施,来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难题,做到力争花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效益。
“GDP提速”奥运北京奥运会对北京市及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北京社会科学院首都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梁昊光这样告诉记者,奥运影响北京国民经济出现“三个速度加快”:一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二是实现人均GDP6000美元目标的速度加快;三是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速度加快。
据悉,根据北京市的规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所描绘的发展前景,今后5至10年,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将按照年均增长9%递增,如果综合平均价格按照年均2%计算,2010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突破6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1.5倍。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0%-11%,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8%,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支撑。
而业内普遍认为,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和我国加入WTO,为北京经济的加速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如果能够抢抓机遇,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平均递增10%或11%是有可能的。
据测算,由于新增奥运投资乘数效应及奥运相关消费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带动2002年至2007年GDP年均多增长1.67个百分点。这样,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每年10%递增,经济总量2010年将突破7000亿元,比2000年增加近1.9倍;如果国内生产总值按照11%递增,经济总量2010年将突破7500亿元,比2000年增加2倍以上。
此外,奥运能够使北京市实现人均GDP6000美元目标的速度加快。梁昊光说,直接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北京现实的基础和条件、市场环境的改善、人民币币值、人口增长等诸多因素。经过测算,梁昊光认为在奥运会申办成功加入WTO等利好因素影响下,加速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000美元是可能的。
同样,奥运对于第三产业也是影响巨大。根据梁昊光的研究,北京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在今后几年能够达到11%以上,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奥运投资的注入,对北京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整个经济循环体中,不仅对建筑业、工业有较强的拉动力,对第三产业中邮电、金融、文化、体育、房地产业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使这些行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快于经济总体的发展速度。
“金融”奥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巴曙松表示,如果说奥运经济已成为最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那么,从金融角度看,奥运经济庞大的资金流动,也在客观上形成对于金融活动的庞大需求。从金融角度考察,奥运经济同样有值得深入分析之处。
目前,对于奥运经济的经济效应,有不同的表述方法,例如奥运经济的聚合效应、裂变效应及辐射效应等。尽管表述方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没有相应的金融支持,这些经济效应或者是难以充分发挥,或者其效应会大打折扣。
巴曙松说,一个有效率的金融体系,应当为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融资活动,提供不同类型的融资安排,形成一个相对连续的、稳定的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平台。而根据初步测算,到2008年,北京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投资规模将超过1800亿元。在这个庞大的投资活动中,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政府全额拨款的计划投融资方式,必然是一种低效率的方式。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有专家表示,这需要我们在具体的项目运作中,对不同特性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方式。例如,对于本身不盈利的国家体育场,主要由政府投资,吸引民间资本参与,促使建立联合体企业来运营。有的可以产生盈利的项目,则应当采取项目法人招标的方式筹建,政府把这些项目通过不同的方式打捆包装,变成盈利的项目,把政府公益设施项目推向市场,通过项目融资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将体育设施和一些商业项目搭配。
总之,如何“操办”奥运经济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这将直接决定北京奥运能否赚钱这个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的结局。
警惕“奥运泡沫”
何谓“后奥运经济”?从近五届奥运会的情况看,各国在奥运会后都存在经济增速突然递减的现象。
对此,梁昊光也表示,奥运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但这些影响也会在奥运会后变成巨大的落差。那么作为北京这样的一个城市来说,它是否有能力承受这样的落差呢?
奥运经济市场开发部成员、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特别总顾问魏纪中提醒说,如果一个城市控制不好奥运建设投入的话就会产生财政上的问题,还会过度地透支下届政府的各种资源。
北京奥运申办成功后,就提出防止奥运泡沫,中国经济的某些领域较易产生泡沫,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可以用优胜劣汰来调节,魏纪中说:“但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完善,奥运泡沫造成的结果是会很严重的。”
奥运会对于北京来说,还有一个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问题,奥运会能给北京留下什么?魏纪中说,一种是财富,一种是包袱。现代化的体育设施可能是一个包袱,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包袱变财富。悉尼建立了奥运区,原本想的是把奥运区建设成一个体育产业发展区,但因为悉尼人少,发展不起来,而奥运村的房子也卖不出去;到2003年政府开始转向,悉尼政府把那里定位为“会展和娱乐中心”,奥运区就有了起色,这个从体育馆附近的旅馆出租率可以看出来,之前平均入住率是30%,转向后截止到2004年中旬入住率为70%,奥运村的房子经过改造升级后出售率2004年年底为70%左右。
巴曙松表示,各国在奥运会后都存在经济增速突然递减的现象,而这种增长速度的下滑在不同国家的表现也比较类似,例如体育场馆闲置、奥运村楼宇销售困难、基础设施使用率不高、投资难以得到回报等问题。而根据调查,我国包括九运会、亚运会和大运会新建和已建的所有场馆在建成之日起就存在亏损,收入根本无法与日常维修和维护持平,原来预期要进行后期经营,但是,实际上相对高昂的收费又使一般老百姓难以承受。
巴曙松说,这种资源的闲置不仅可能表现在体育场馆方面,还可能表现在其他配套设施方面。例如,根据测算,到2008年来京的海外旅游者将达到470万人次。到2008年,北京的星级饭店总数将达到800家、客房13万套,其中不少投资看中的是2008年的奥运会,也成为事实上的奥运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奥运经济之后,就可能导致相当比重的资源的闲置。
因此,几位专家都呼吁,北京市有关部门一定要及早采取预警性的措施,来防范这种大起大落带来的资源错配。他们表示,在北京进行奥运的设计时,必须考虑北京的现实需求,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奥运会之后购买与奥运相关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