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4月4日讯创办不过十余年,员工不过600余人,却拥有十多个国内领先的研究平台,立项研究开发62项新药,获16项新药证书,保证每年都有1—2个新产品上市。 短短几年时间里,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途径,快速提高创新能力,跻身国内一流制药企业行列,并成功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 这一切,都和一个人密不可分———刘珂,烟台大学药学院院长、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一 早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时,刘珂便一直在思考如何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问题。当时,他去德国一家药厂参观,发现这家药厂只有3000多名员工,但研发人员却多达500名,技术创新能力与波恩大学旗鼓相当。 这令他深感震撼,也强烈地感受到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创新上的巨大差距。 1992年,刘珂回到祖国。 1998年,刘珂满怀着创业热情加盟绿叶制药,并创建了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瞄准医药工业的龙头产业———创新药物的研发。但是,他很快就认识到,国内企业规模小,在研发方面,很难像国外企业那样投入较多资金,企业也很难吸引一流的人才。因此,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构建国内一流的创新药物平台,无疑具有难度。怎样才能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模式,为绿叶的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有着高校从业经历的刘珂发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资源互补,不失为解决企业创新的一个有效尝试。在他的倡议下,绿叶制药2000年投资500万元,与烟台大学合作创建烟台大学药学院。关于药学院的发展,刘珂是这样考虑的: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人才优势、研发条件,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途径,迅速提高绿叶的创新水平。就是说,绿叶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可以挂靠在烟大,以药学院为依托,边从事学术创新变为绿叶服务;而有志于在“象牙塔”外有所发展的药学院科研人员,也可以在绿叶“学以致用”。后来的发展证明,这种模式,效果明显。 二 2005年4月,刘珂卸任山东省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一职。 当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即使今后我不在绿叶从事研发工作,绿叶的研发水平、创新能力依然是国内一流水平。” 作为我国中药与天然药物创新研究的一流专家,刘珂的淡出,没有引发企业地震,这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的成功。在刘珂卸任前,烟大药学院、绿叶已经聚集了一批国内一流的新药研究人才。刘万卉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在绿叶、药学院都兼有职务的“两栖”科研人员。 刘万卉是我省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权威,湖南大学的博士,1999年进入绿叶工作。2000年,绿叶和烟大合办药学院后,他又进入药学院,担任副院长一职。在进入药学院前,刘万卉一直想在学术上有所作为,并由此萌生离开绿叶出国的想法,而刘珂创办药学院,则改变了他的想法。现在,他一边在绿叶搞新药研发,一边在药学院开展学术研究,其乐融融。到今年3月底,药学院共有21名像刘万卉这样的教师在绿叶兼职,从事新药研发,占药学院教师总数的63.6%。刘珂介绍,药学院共有13名博士,而在绿叶兼职的便有10人,其中有5名是从绿叶进入学院的,有5名是药学院创建后他一手引进的。今天,这些博士已成为绿叶研发创新的骨干力量。 三 绿叶的注射用长效缓释微球平台,国内唯一,在国际上也只有几个跨国制药企业才具有,其他十多个新药研发平台,也被公认为国内一流。这种能力使绿叶可以进行系列产品的开发,确保持续的产品线供给,并保证每年有1———2个新产品上市。近年来,各地企业推出的医药品种,大多数是靠市场行为一举成名。而绿叶则依靠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模式,走出了这个怪圈。由刘珂和绿叶研发人员所研制的新药七叶皂苷凝胶和片剂,解决了七叶皂苷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面市以后一直畅销,累计销售额已超过10亿元。目前,绿叶制药已立项研究开发62项新药,其中,已获新药证书16项,临床在研项目7项,申报临床研究或生产的项目12项,形成了储备一批、研究一批、生产一批的良性发展局面。知识产权,可以有效保护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绿叶一边创新,一边为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如今,绿叶已拥有100多个注册商标;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0项,获美国授权两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25项,获授权21项,提高了新药品种的市场竞争力。有了创新的支持,绿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绿叶获得的16项新药证书,除了对外转让的8项外,其余8项都已形成产业化,为公司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绿叶制药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2005年,绿叶销售收入达4亿元,是1998年的4倍。谈及今天的发展局面,绿叶总裁刘殿波深有感触:“唯有科技创新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绿叶的发展靠的是科技,远景目标的实现根本上还是要靠科技创新。刘珂和他的创新模式,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亦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