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客车中的“国车”金龙第10万台客车9月2日下线。对于客车来说,单一品牌累计产量达到10万台,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10万台客车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相当于全国大中型客车保有量的20%,相当于2005年全球大中型客车年产量的30%。以每台车的长度为10米进行计算,10万台首尾相连,将排成一条长达1000公里的巨龙。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正是这条巨龙的建造者。目前,我国在自主品牌方面占优势的是客车,作为执客车牛耳的金龙率先冲过10万台这根线,意义非同小可。 从0到100的新生————从零做起,从十起步 我国的客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用产品低端和质量低档二词并不过分,而国外品牌又太贵,可谓“看得上的买不起,看不上的修不起”。 1988年末,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公司正式成立,启动资金不足500万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水泥管厂房,由一群以前只摸过水泥模具的工人造车的艰辛,我们也可以想象辛苦几月后装配的车无法上路的无助,我们还可以想象造完一辆车还要多方努力把这部车卖出去才做了开门生意的尴尬。 路是人走出来的,从0到100台,厦门金龙花了两年多时间,平均一个星期才能出1台车。到第100辆,师傅们总算有了自信。 从0到1,从无到有,是一个伟大的突破。 那么从1到100,从100到1000到1万再到10万呢?回顾金龙的发展轨迹,记者发现,这每个“零”都不简单,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堆积。 由于金龙所伴随的中国客车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从零开始敲打,从十开始起步,从百开始自主,从千开始创新,从万开始快速发展。作为一个紧扣改革开放时代节拍、敢于创新的企业。金龙客车产量每增加一个“零”,都标志着企业前进一大步。 金龙的一大步,更是中国客车行业的一大步。每一次大的数量的累积,都折射出质的上升。每一次规模化生产的攀升,都伴随着重大的经营策略蜕变。金龙的成长成功经历,正是中国本土客车制造工业崛起和壮大的历史折射。 从百到千的破局————百台自主,千台研发 公司要想发展壮大,已经解决了生存问题的金龙陷入了当时中国客车产业的困顿和迷茫,是寄希望于当组装专家呢?还是重拾炉灶自主创新? 金龙管理团队审时度势,下决心设计一款中国人真正的客车。正是金龙勇敢地走出了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的第一步,带了一个好头,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众多以合资合作为名的境外品牌的进军速度,才促成了后来中国客车市场本土力量的强大和繁荣。 金龙人真正把产品的生产作为自己的命根子,想想两年勤学苦练逐渐完成了从制管工人到造车技师的转变的创造性是多么惊人啊!同样,钻研技术更是金龙难得的精神传家宝。 有这种内生的激情和动力,因而创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家采用ABS制动系统、ASR防侧滑装置;第一家使用电涡流缓速器;第一家拥有全铝全承载式客车技术;第一家开发出超低地板公交车;第一家提出同一平台制造的造型理念;第一家在大型客车产品上统一加装脉冲超细干粉自动灭火装置;第一家采用CAN总线仪表。目前,金龙已经拥有30多项客车专利技术,10多项首创的大型应用技术,大大推动了中国客车总体水平的提高。 自主产品的出现,带来了市场的繁荣,金龙客车的产销速度得到显著的提高。 1992年初金龙第一代中型豪华旅游客车产品问世;1994年,金龙豪华客车在高速公路旅游市场上对“洋品牌”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1995年,城市公交车开始向着高档化发展,中短途客运车辆面临大批更新,金龙中、高档中巴风行京沪,领一时风流。 踩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鼓点,金龙抓住了旅游市场兴起、城市公交升级的机遇,制造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从100台到1000台,只花了4年时间。 从千到万的加速————抓住机遇低成本扩张 从1996年到2000年,一批经营状况不佳的老客车企业纷纷关闭,腾出了大量的闲置固定资产,这正好给了缺少厂房资源的厦门金龙低成本扩张的机遇。从1997年到1999年间,胆量过人的金龙人敢于租赁敢于发展,先后成立了武汉、绍兴两个事业部和苏州子公司,分工生产中巴、公交客车和豪华中大型客车。1997年751台,1998年1329台,1999年3571台,2000年6339台,2001年10185台,从1997年至2001年金龙客车产量连续保持100%上下的增长速度,更加快速地占据了客车市场的份额,连续3年荣登销售第一的宝座。2000年下半年金龙累计产销量已经达到10000台,这也是行业内首家突破10000台。 分析金龙的成功,一是强烈的市场意识,及时抓住了旅游市场兴起的机遇;二是超常的胆识,自己没有资本,敢于借船出海;三是难得的吃苦精神,金龙的员工总结了搞技术千辛万苦、闯市场千山万水、拼生产千难万险的千万精神,技术带到全国,营销全国,服务全国,把市场也做大了。 金龙的成功不仅为业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模式,更重要的意义是加速了客车业的合并重组,使国内客车制造资源得到更加合理更加优化的配置。 从万到10万的升华———不一定当老大,做强才是真功 在经历低成本扩张的辉煌后,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碰撞后,在对自生历史冷静的拷问后,清醒的金龙人开始走出“做大”情结,决定做好内功转向做强,走上现代经营管理之路。 产品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功能、质量和价格的竞争,由于客车行业在造型上不能像轿车一样丰富多变,同质化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金龙通过自主品牌的塑造,把企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从组装到制造是一个飞跃,从自主制造到自主品牌更是一个新平台的跨越。1998年,金龙启用了现行使用的人形商标,建立独有的品牌识别系统,开始全面打造品牌,一方面稳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借助产品的市场积累,提升品牌知名度;另一方面,开创客车行业的整合营销传播,以品牌为中心,进行营销传播,为品牌注入了“时时领先、处处关怀”的文化内涵,强化顾客和公众对金龙客车品牌的认同感。 从内销到外销是一种拓展,从被动贴牌到自主品牌更是一个新视野的提升。金龙走出国门,创造了中国客车新的外销奇迹。近两年出口额都超过3500万美元,去年450台大型客车出口中东,书写了客车出口的单笔最新纪录;作为国内首家通过VCA欧洲市场认证的客车企业,金龙代表中国客车首次参加世界客车联盟博览欧洲展览,轰动一时。中国驻比利时大使章启月到现场祝贺,指出:“金龙是民族品牌的先锋,为民族品牌走国际化的道路做出了榜样。” 凭借高端的产品定位和良好的品牌形象,金龙获得了诸多荣誉,世界客车联盟授予2003年度最佳客车制造商称号,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成为中国客车行业最具价值的品牌之一。2004年后,金龙连续3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入选2006中国机械500强,闯进百强之列,成为客车行业中惟一一家进入百强的企业。 总经理江世煌在今年7月份商务部举办的“品牌万里行”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民族客车品牌构建与全球化之路》的演讲,他说:“金龙客车在品牌上的成功,原因有很多,最为关键的是坚持三个自主,那就是自主品牌、自主研发、自主发展。我有一个梦,希望有一天就像微软代表电脑操作系统,芭比代表洋娃娃一样,让金龙成为客车的代名词。” 从10万到50万的梦想跨越———国车金龙,通行世界 8月底,记者来到新的金龙厂区,只见一个全新的现代化工厂在厦门灌口拔地而起,由三栋雄伟建筑构成的U形厂房,整齐地排列于蓝天绿地间,一列列客车正从这里驶向全国。这一总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的基地,总投资7.9亿元,规划建设年产13000辆,产值约60亿元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中型客车生产基地。再过10年,金龙累计产量可望达到20万。只要永续经营,30万、40万、50万也不是梦。 根深叶茂,春华秋实。工程师徐昌华说,从过去简陋的水泥管厂房到现在现代化的厂房,这表明企业有了自己的根,金龙的员工最大的变化就是有了归宿感,创业的激情正在重生! 让员工骄傲的是,这可能是目前中国最先进的客车工厂,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新工艺,比如采用先进的脱壳生产方式,车身输送采用动力辊道和无动力辊道相结合、车身防腐处理工艺、客车专用试车跑道等等。与金龙配套的还有大型的汽车技术中心和国家级汽车排放检测中心。厦门汽车工业规划以金龙品牌为骨干,建立发动机、底盘、车身、汽车空调、汽车电子等零部件配套完善和自主开发能力较强的客车生产及出口基地。 几乎与此同步的是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就是国家有关部门近日宣布,将厦门和金龙作为国家重点出口基地和名牌扶持。金龙独具特色的海外售后服务体系,正展示出中国客车的实力和魅力。金龙的目标是,争取3年内实现年出口整车10000辆、出口额4亿美元,使金龙客车成为国际知名品牌。创建具有竞争力的中国品牌,金龙重任在肩。 金龙董事长孙建华对记者说:“2005年,金龙客车在外销市场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成功迈出了登上世界舞台重要的一步。2006年,公司内外销并举,总体形势向好,前半年,销售业绩增长近30%。金龙经过短短18年的努力缩短了与世界一流品牌将近100年的距离,已经开始了全球营销和运营的征程。正如公司新一届管理班子所提出的‘金龙客车 通行世界’,我也深信,不久的将来,金龙客车一定能成为世界客车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成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成功典范。”有了这股动力,金龙10万辆的下线,意义更加深远。过去的金龙或许是一个优秀领导团队的战术胜利,现在有了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的金龙必然迎来战略管理的飞跃,向往代表中国通行世界的金龙的创新发展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9月2日,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在福建厦门灌南新厂举行“金龙世界级客车生产基地全面启用暨第10万辆新车下线”仪式。厦门金龙由此成为我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家产量突破10万辆的客车企业。 丰晓飞摄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