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的品牌效益有多大?4年前提出这个问题的五常大米协会主任任占东,现在可以准确的告诉大家,几乎在同一地域生产的大米,具有五常大米品牌的,就要比其它地方的每公斤多卖两毛多。 这不是一个小数字,去年五常5亿公斤商品粮大米,靠五常大米的品牌,农民就增收一亿元,五常人四年开拓大米品牌之路,收获值得回味。 水稻王国绿色基地 五常是闻名全国的优良的一季寒地粳稻产区,境内360万亩耕地,有160万亩稻作区,坐落在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C”字型盆地之内,灌溉农田的大小河流200多条,水质中矿物质含量丰富,土质肥沃,有草甸土、黑土、砂壤土等11个类型,由于开发晚,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多,有害物质残留量低,绿色植被覆盖率高达70%以上。受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五常水稻在干物质形成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支链淀粉和可速溶解的双链蔗糖。因此,五常大米受到欢迎。 自然山水又给五常发展绿色食品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市有130万亩为绿色食品基地。其中绿色水稻基地发展“三级跳”,从2000年的5万亩,去年发展到100万亩。五常市也以其优良的生态环境被列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国家一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中国优质大米之乡。 五常人严把绿色食品生产的每道工序,绿色水稻基地的农户,每家都有绿色食品办公室发放的《绿色食品优质水稻栽培模式图》和《农药、肥料使用登记卡》,市、乡、村三级3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对基地实行技术总承包,自然条件与人为努力,使五常大米的质量有了保证。 品牌之路一波三折 五常大米是块金字招牌,如何能让这块金字招牌发扬光大,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五常从事加工流通的人数超过两万人,五常大米品牌注册商标80多个,加工生产质量参差不齐。加工厂家在册登记的有377家,开机生产的246家,年加工量超过两万吨的3家,3至5千吨的有三四十家,还有100多家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剩下的加工企业属于作坊式加工厂。 品牌多,加工企业多,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为假冒五常大米开了方便之门,长期下去,对五常大米品牌是致命的影响。这种遍地生产,多头加工,分头上市的现状如何改变,五常市大米协会有一个很好的建议:封闭管理,包装生产,统一名称,统一标准,统一基地品种和技术规范。五常大米协会工作人员提议,首先从五常大米包装入手,五常大米一年3000万元包装市场,如果各方面能协调投资建厂,这就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企业有市场,那几个统一也有了抓手。 五常大米协会是4年前建立起来的,由农业局牵头、工商局、粮食局等17家部门发起,协会的宗旨是开发五常大米品牌,监控五常大米质量,统一五常大米标识,保护五常大米信誉。协会取得了法人资格后,开始了五常大米各种品牌的认证。先后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国家质检总局认证五常大米为中国原产地域产品,美国绿色营养食品协会认定“五优稻一号”水稻品种加工的大米为达标产品。“五常大米”证明商标被评为哈尔滨市和黑龙江省著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现在他们已申报了全国驰名商标,据说这是农产品中为数不多的殊荣。 但是五常大米协会毕竟是一个民间组织,管理力度有限,现在会费收取都困难,虽然对五常大米有长远的设想,但很难实现。五常大米加工企业有8个部门管理,发10个证,谁都管,谁又都不管,这么大的加工量,向五常市财政纳税才90万,管理缺失可见一斑。 大米产业整合升级 近年五常大米市场销售异常火爆,现已与湖南金健米业、上海的草创商贸、烟糖集团、北京的中粮集团、物美超市等大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产品打入了物美、家乐福、沃尔玛、华联等大型超市。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区、市都有五常绿色食品大米的销售网点,产品还远销到俄罗斯、日本、蒙古、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但从这一系列繁荣背后,五常人看到了“危机”。 居安思危。进入2007年,五常市开始重新审视大米产业发展。1月中旬由葵花集团搞过一次五常大米产业发展研讨。2月8日,五常市市委书记裴军又召集各方代表研究五常大米,会议一直开到晚间8时多,大家为五常大米品牌做大做强献计献策。 从长远发展来看,五常大米品牌也确实到了再提档升级的关键时刻了。以水稻品种为例,大米品牌要做大做强,必须有好的水稻品种,五常水稻现在主打品种是五优稻二号三号,稻种能保持优良,需要几年十几年反复提纯扶壮,如果没有政府行为,通过项目扶持,就避免不了有些种子繁育部门追求眼前利益,使许多好的稻种由于纯度逐渐降低而消失。 摆脱水稻的简单加工,让大米在深加工中升值,这是五常人要突破的另一个难题,他们已经有了建生物肥厂和一个合资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企业的想法。 好山水、人努力,成就了五常稻米经济。(王巍、张杰、马少忠、陈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