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斥资百亿重组 水泥业航母南方水泥起锚

时间:2010-03-22 20:19 经济观察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9月26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3323.HK,下称中国建材)控股75%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 (下称南方水泥)在上海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建材斥资百亿打造的中国水泥航母正迅速成形,并拉开了央企大规模整合水泥行业,以联合重组应对外资挑战的序幕。   仅用半年时间,中国建材就通过收购、合资、合作方式将东南经济区(包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湖南)的近30家水泥企业组合成南方水泥,创下水泥业快速重组的奇迹。这家近年通过不断重组而快速扩张的建材央企试图在三年时间内,将南方水泥的产能从目前的3300万吨提升至1亿吨,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水泥企业。   “我们要通过联合重组对水泥行业进行组织和技术的双重调整,改变水泥企业效益不佳的现实。”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房地产商、钢铁企业赚了钱,但很多水泥企业却因恶性竞争而陷入亏损,南方水泥要通过重组整合的方式让水泥企业赚到应有的利润。   如能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建材将创下又一奇迹,长期高度分散、价格战盛行的中国水泥业也将由此展现新的图景。但问题是,竞争对手们会给“拼装”而成的南方水泥提供足够的整合时间和提价空间吗?   水泥航母起航   尽管未来目标是成为中国水泥业的航母,但刚刚成立的南方水泥目前只是一支由多艘“舰艇”拼成的庞大舰队。   南方水泥由中国建材联合湖南省国资委、浙江省水泥龙头尖峰集团(8.22,0.01,0.12%)(600668.SH)、江西水泥龙头江西万年青水泥(000789.SZ)等共同设立,首期注册资本为35亿元。其中,中国建材控股75%,浙江邦达持股12.5%,其余12.5%股份由江西水泥、湖南国资委、尖峰集团、北京华晨持有。   目前,南方水泥的成员企业接近30家,跨越东南四省一市,绝大部分系收购、合资而来。据中国建材总裁兼南方水泥总裁曹江林介绍,南方水泥到今年年底的产能将达到6000万吨,未来三年左右时间内,公司将通过重组联合等方式,使东南经济区的水泥产能达到1亿吨,在该地区拥有30%左右的市场份额。   如果上述目标顺利实现,南方水泥有望超过目前产能约6000万吨的海螺水泥(83.52,2.12,2.60%)(600585.SH),成为新的业界霸主。此外,中国建材在淮海经济区设有中联水泥,已成为该地区的龙头企业,目前产能2400万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5000万吨。   而中国建材2006年3月在港上市时,水泥产能仅约1100万吨。中国建材的母公司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后者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   上市后,借助央企的政策资源和上市公司的资金优势,中国建材在水泥领域大举扩张,尤其是在去年6月和今年4月重组淮海经济区第二、第三大水泥企业徐州海螺和泰山水泥后,中国建材已稳居淮海经济区的水泥龙头地位。   2006年起,中国建材将东南经济区列为公司水泥业务新的目标市场。据曹江林介绍,之所以选择这一区域,是因为一方面该地区水泥产业集中度低,现有企业规模偏小,缺少龙头企业;另一方面,该地区经济发达,水泥市场拥有良好的成长性。   为了支撑在东南经济区的并购重组,中国建材通过上市、增发、发行企业债、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筹措了100亿元资金。今年上半年开始,该公司与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的水泥企业展开实质性接触,很快达成联合重组的意向。在此过程中,中国建材多年积累而成的企业文化和重组战术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 中国建材重组术   今年4月,浙江大型水泥企业尖峰集团(600668.SH)原董事长杜自弘退掉了飞往马来西亚的机票,在同马来西亚一家外资水泥企业签约的前夜与中国建材“闪婚”,双方仅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成了谈判。   这是中国建材联合重组浙江水泥企业时发生的一个故事。尖峰集团2006年全年亏损7564万元,有意对外出售一部分资产或股权以解现实之困,最初与马来西亚一家外资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但中国建材介入后,杜自弘很快改变了主意。   “(与外资合作)最大的问题不是价钱,而是文化。”杜自弘说,如果对合作伙伴的文化不认同,就会造成很大困难。中国建材管理团队在与尖峰集团接触中展现出来的尊重、平等,以及公司的背景和实力,让杜自弘感觉到,中国建材是尖峰集团最合适的“婆家”。   随后,尖峰集团成为南方水泥的股东之一,并与南方水泥合资组建了后者持股65%的一家区域性专业化水泥公司浙江南方尖峰水泥公司。   今年8月,中国建材与浙江的9家民营水泥企业签订了收购意向书或框架协议,包括浙江南方尖峰水泥公司在内,这些公司都成为了南方水泥的成员企业。据浙江水泥协会会长李辛龙分析,中国建材成功重组民营企业的原因除了企业文化因素外,其有竞争力的价格和较为宽松的合作条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水泥行业的分散格局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也为中国建材推进联合重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我国水泥行业长期以来高度分散,全行业共有近5000家企业,平均规模远低于国际水平。很多企业在竞争中大打价格战,总体效益普遍不佳,这为中国建材大举整合提供了机会。   另一方面,对于中国建材的重组,地方政府给与了高度支持,其获得的优惠条件甚至超过了外资和民营企业。 谋求价格回归   对于中国建材在水泥领域的高速扩张,向来话语含蓄的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也不吝溢美之词。他把中国建材与钢铁巨头米塔尔类比,认为中国建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商之一。   不过目前来看,中国建材能否成为世界级水泥企业的关键,在于南方水泥对成员企业的整合能否顺利完成。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表示,由于成员企业在体制机制、运营管理、企业文化等方面与中国建材有很大不同,将这些跨区域、跨所有制且独具个性的企业整合成一个有竞争力的实体,并不是一件易事。   据曹江林介绍,整合将从四方面着手,一是总部进行统一的投资规划,成员企业不再具有投资的职责;二是推进煤炭等大宗原料的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三是重组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四是进行市场协同,抑制恶性竞争。   在中国建材看来,南方水泥具有很大的价值提升空间。一方面,取得规模优势并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后,公司的内部成本会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市场对水泥的需求相对刚性,以往企业为争夺市场而低价倾销,进行市场协同后,能通过提价增加企业盈利。   “国外钢铁与水泥的价格之比是3:1,而国内是10:1。中国经济发展让房地产商、钢铁企业利润丰厚,但水泥企业却没有赚到应有的效益,而且付出了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代价。”中国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说,这种状况要通过联合重组的方式改变。他表示,将适度提高水泥价格,使之趋于合理。   未来几年内,中国建材在东南经济区的水泥市场将占有30%左右的份额,这使其拥有了一定的定价权。不过该公司的提价策略能否成行,还取决于竞争对手的态度。目前,该地区已有高盛、海螺水泥等大型企业进入,还存有大量的民营水泥企业。由于水泥具有产品同质化、销售半径受限等特点,对手为了争夺市场,很可能会继续采用低价策略。(刘伟勋 张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