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知识产权国家战略宣示

时间:2010-03-22 20:26 《瞭望》新闻周刊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记者 刘巍]    中国味十足的好莱坞动画巨制《功夫熊猫》在国内上映,成为6月份内地的最热影片。 新加坡《联合早报》刊发署名文章,发出了如下的疑问:为什么美国人能拍出来,而中国人不能?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美国能一再拍出《功夫熊猫》这样的电影,值得我们借鉴与反思。《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正是从制度层面来考虑这一问题并力图加以解决。

  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6月5日纲要正式发布。

  田力普说,“建立创新型国家,其前提就是知识产权保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新型国家就要打一个问号。”

  “内忧”与“外患”

  中国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着“内忧”与“外患”两大难题。“内忧”,是指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创造大国。“外患”,是说中国商品在走向全球市场过程中,面临日益增多的知识产权纠纷。

  据权威专家透露,中国的专利申请量排在世界前列,但在2007年57万件申请中,发明只占1/3,发明授权量的大部分颁给了外资企业。在专利申请中,不但发明所占比重较少,而且发明的水平不高。“人家一个专利顶中国好几个。”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张勤说。

  7月3日,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李成钢在“企业海外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论坛”上说,知识产权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一是在国外遭遇诉讼,虽然也有中国企业在海外告别人的,但更多的是中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告上法庭;二是国外企业申请海关的边境保护措施,扣押我们出口的产品。另外还有中国企业在海外参加展会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这几年在国际知名展会上,屡次出现了中国企业参展产品被查抄的事件。

  李成钢说,“中国企业在海外所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给中国的企业,给中国的中介组织,给中国的政府都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话题——中国企业在海外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的维权?”

  在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走过了很多国家上百年的发展道路。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使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升级,对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构成了竞争压力。

  在美国ITC国际贸易委员会所发起的“337调查”中(根据美国法律规定,“337条款”调整的是一般不正当贸易和有关知识产权的不正当贸易),2001年的20多起调查只有1起涉及中国产品,2005年1/3的案件涉及中国,2006年和2007年都有至少近一半的案件涉及中国。

  2006年底,美国ITC主席说,从案件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已经成为美国“337调查”的头号目标,而且这种趋势将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

  战略出台是中国发展的需要

  田力普说,“对外,知识产权在国际受到的压力很大。发达国家首先完成产业结构转变,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知识财富与共创造为生长点,所以他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状况都非常关注。对发展中国家,施加压力与高度关注不会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对中国也是如此。”

  2005年初,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战略的制定工作,知识产权局、工商总局、版权局、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等33家中央单位共同推进战略制定工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任务由纲要和20个专题组成。2008年4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纲要,6月5日纲要正式发布。

  “终于出台了,这是相当不容易的。”田力普说。

  他对纲要作了这样的介绍:“第一是比较新,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个新事物,今年是改革开放30年,知识产权在中国的发展也是30年,是与改革开放共同产生与发展的。加入世贸以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第二是比较难,不光涉及科技,也涉及经贸、文化、新闻出版,甚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系比较复杂;第三,我们缺少积累,这个战略如何适合中国国情,其经验需要大量的积累。人才的欠缺,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约7600字、共65条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主要体现的是制度变革,优化知识产权制度资源配置。而对中国国家知识产权系统来说,下一步是制定具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通过制度的完善与优化,来推动创新,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立。

  田力普说,“战略出台主要是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这一战略出台已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战略纲要的着力点

  知识产权特点是权利法定,也就是说有了法律之后才会有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公布实施了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先后加入了一系列知识产权国际公约。

  中国已经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但是还不够完善。比如对于中国的遗传资源、生物多样性、地理标志、民间文艺等方面,立法不够,缺乏保护。中国是世界上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因缺乏相关立法与机制,中国也是发达国家掠取生物遗传资源的主要地区。

  因此,“知识产权战略纲要”5项战略重点中的3项——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防止知识产权滥用——都直接涉及立法问题。

  张勤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宏观层面来看,第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完善中国知识产权制度’,这个制度包括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体制、司法执法体制、行政执法体制,等等,以及它们彼此之间关系的协调。”

  张勤说,不同法律增订或者修改所需要的时间不一样。比如专利法正在修订过程中,预计今年要提交人大表决。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民间文艺等新的知识产权类别的法律,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现在正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纲要确定的目标,要在2020年前完成这些工作。

  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付双建说,新一轮的商标法修订已经开始,年底计划拿出初稿。

  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副司长许超说:“著作权法的修订虽尚未启动,但国家版权局考虑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著作权法。”

  “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第九条提出:“健全知识产权执法和管理体制。加强司法保护体系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

  这与中国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两条途径、并行运作”的知识产权保护的现实模式并不一致。这是否表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一个重大变化呢?

  田力普说:“‘战略纲要’提出了以司法执法为主——这确是一个重点。‘双轨制’,在国内存在一定的观点的分歧——一种是传统观点,认为‘并行’能对知识产权保护有一个互补。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应该弱化。我个人认为,从长远来讲,第二种观点是发展方向。但现在,行政执法仍然不能弱化。知识产权在某种意义上是带有公权性质的私权利,如果没有公权介入的话,那保护就很困难。从这点来讲,行政介入是有必要的。要有这样的认识——侵犯知识产权不光是对权利人的侵犯,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损害。”

  他说,同时,行政执法也是法治国家的一部分。现在国外也在向行政保护方向发展。比如美国“337调查”,就是典型的行政处罚,这在西方是一个态势。纲要的方向是对的,因为是管长远的,但是现阶段行政执法还要强化。

  张勤在解读《国家知识产权纲要》时,提到了除“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外的4个重点:

  一是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首先要有创造。政府要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有效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推动企业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知识产权的运用是目的。运用有很多内容,除了自己实施、许可他人实施、和他人共同实施等,还包括不允许他人实施。

  二是保护。知识产权立法就是保护法律规定的知识产权不被他人不当使用,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合理有效地规定哪些该保护,哪些不该保护,在法律中载明后,必须严格执行。

  三是防止知识产权滥用。很多国外学者认为知识产权有两个轮子,一个是保护,一个是防止滥用,两个轮子一起转,知识产权就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协调发展,如果不能够协调运转的话,这个车子可能就会翻倒。对于中国来说,这一点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四是培育知识产权文化。中国人历来重名轻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所以没有把知识产权当成财产来看,只是最近几十年,在中国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后,才开始逐渐有了知识产权意识,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碰到的问题越来越多,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是对知识产权究竟要如何认识,要形成什么样的文化,仍然不是很清楚。对知识产权文化的界定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努力把这12个字变成每一个人心中的文化理念。

  天才之火与利益之油

  田力普说:“中国缺乏知识产权的传统,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可以随便用的。没把它作为一种财富来尊重与保护。然而,发明创造总是要产生的。没有专利,没有版权,也是要产生的。创新,实质是人类内心的愿望与冲动所在。但是没有制度的激励与保护,创新作为整体,就不能越滚越大。”

  “美国总统林肯曾说,专利制度就是给天才之火浇上利益之油。这个火总是要烧的。没有油,它也烧,但是你一浇油,它就着大了。中国人不是不聪明,不是缺乏创造力,中国人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但中国的创造力,需要制度与法律来激励。”

  他说,中国要建立创新型国家,企业就要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但真正的核心技术、真正的原始创新,目前少之又少。不是专利申请整体数量少的问题,而是整体质量低的问题。所以中国人要有危机意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制定的意义就在于此。要在制度与法律这样的宏观层面上,来解决中国的创新动力问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