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案例】现居中国的李思源是一名来自美国的外籍华侨, 1998年来华的他,现在在一所大学担任英语专业讲师。在中国十多年的生活当中,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渐渐产生了越来越深厚的兴趣,并开始将眼光投向书画和古玩市场,然而经过几年的买进买出,他渐渐发现书画收藏行业的“水太深”,像他这种没有系统专业知识和人文底蕴作基础的“票友”,根本就不可能玩转市场。于是,他渐渐“转型”,成为了一名中国金银币投资者。李思源说:“与书画投资相比,投资钱币比前者更为简单、门槛低、易于操作,不需要具备长时间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能入市,而且它集中国传统文化与货币金融属性于一身,对外国投资者而言更具吸引力。”
一、外来投资者增多,评级机构国际化
如今,在中国贵金属币市场上,像李思源这样的外来投资者越来越多,带动了中国贵金属币进一步涌入国际市场。他们往往最先从收藏一些价廉物美的流通纪念币或低档熊猫金银币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累积和行业浸淫,逐渐转向高档钱币投资。这种现象成为了近年来中国贵金属币投资市场上的一大亮点。现代金银币产业的发展,要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追溯,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为纪念本国重大政治与历史事件、文化、人物、动植物等,陆续开始规模、连续地发行具有特定主题的收藏性金银纪念币,同时期,我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也开始起步,一方面国家可以用其出口换外汇,另一方面,可以借每年度参加世界各地国际钱币展销会的机会,进行中国文化的宣传与传播,使世界借助金银币这个载体进一步了解中国。
然而从1979到1999年这二十年间,我国金银币的与发行规模却一直波澜不惊,直到2000年,其发行量开始走上了不断扩容的上升通道,价格走势也持续上扬。尤其是2006年到2010年的这5年间,现代金银币市场更是“金光闪烁”,形势一片大好。
二、外部资金大量涌入,传统文化是亮点
从各方面收集的信息分析来看,市场外部资金的涌入是这些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其中,国际资金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资金格局的改变预示着中国金币市场已经从收藏性市场向着投资性市场转变。但投资者对于附属文化价值的重视度却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老精稀”品种的走俏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以极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博得了众多长线投资者的亲睐。
虽然许多的外来投资者是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而入市,但作为一种理财活动,投资需要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支持,更需要扎实的行业知识和理性长远的眼光作为指导。尽管经过近年来的市场洗礼,中国金币集藏领域参与者的智慧度也随之提高,但领域初涉者对中国金币文化认知的溃乏以及由此产生的投资失误也与急速膨胀的投资市场极不匹配。对于外来投资者而言,这一现象表现得愈加明显,由此产生的知识渴求也更加迫切。这种情况下,发行机构、经销机构与民间钱币协会逐渐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继续发行极具民族特色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金银币的同时,开始采取措施大力普及金银币知识和文化,推进全国范围内的宣传和教育,推动市场向着资金量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目标迈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不仅适于传统文化,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贵金属币收藏与投资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外国评级机构和外来投资者的增多,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兼容并包”的一面,又为资本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国际金价上窜下跳,贵金属行业如影随形
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投资收益的巨大魅力使得中国贵金属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国际金价市场浮动对中国金银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剧。从2011年的行情来看,国际金价在去年末的收盘价为1421.4美元/盎司,而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在今年9月则创出了黄金期货1922.6美元/盎司历史最高价,涨幅接近30%,如此抢眼的涨势,让许多投资者大喜过望。许多老银币、现代金银币、流通纪念币持有者抓住了机遇,趁此机会出售手中存货,斩获颇丰。
然而,短期的“高调亮相”之后,金价呈现疲软状态,直至大幅“跳水”。而欧盟峰会中各国意见不一,使得欧债危机的有效解决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突破,又再次将金价逼至临界支撑位——1700美元关口,大幅振荡、跌至关口导致的结果便是,市场普遍谨慎看空短期金价。似乎是为了回应这种谨慎看空的态度,截至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黄金上市交易基金(ETF)-SPDR Gold Trust的黄金持仓量减少0.41吨,至1295.4吨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