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1日,外交部就温家宝总理即将出席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第十二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和第四届东亚峰会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司长王鹰,商务部亚洲司司长吕克俭、国际司商务参赞张克宁分别介绍会议背景以及中国—东盟相关领域合作等情况。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秦刚主持吹风会。
胡正跃表示,今年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是在东亚国家保持合作势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举行的。中方高度重视,将本着坚定信心、深化合作、转危为机、促进发展的精神,同各方就深化东亚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推动会议取得积极务实成果。
中方对会议有以下期待:
一是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继续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作为首要任务,就推动本地区和世界经济健康复苏深入沟通,向世界传递亚洲国家同舟共济、再接再厉、携手促进地区和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信息。
二是继往开来,深化合作,回顾10+1、10+3合作和东亚峰会合作进展,重点就加强务实合作进行探讨,集思广益,促进各机制优势互补,共享机遇,为东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增进沟通,扩大共识,围绕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卫生安全、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交换看法,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
胡正跃说,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将介绍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及其成效,阐述中方对加强东亚合作的看法和主张,提出在10+1、10+3框架下经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金融、人文等领域合作的具体倡议。温家宝总理将重申,中国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支持东盟缩小内部发展差距的努力。中方将一如既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和援助东盟欠发达国家。温家宝总理还将就各方共同关心的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同与会各国领导人交换看法。
胡正跃强调,温家宝总理此次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是中国又一次重要周边外交行动,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拓展和深化东亚合作,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共同发展。
郑晓松表示,东亚区域财金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是旨在建立区域资金救助机制的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各方商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总规模定为1200亿美元,并就份额分配、出资形式、贷款额度、决策机制、本地区经济监测机制等要素达成共识,储备库有望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正式建成。
二是亚洲债券市场取得积极进展。各方同意建立初始规模为5亿美元左右的区域信用担保与投资机制基金,为区域内本币债券发行提供支持。
三是各国就财政金融政策保持密切沟通。10+3区域经济政策对话机制初步形成。东亚各国还通过多、双边对话、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就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及有关政策措施积极交换看法。
郑晓松说,中国是东亚财金合作的坚定支持者和推动者。截至2008年底,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日本、韩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签订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中方承诺资金额165亿美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清迈倡议框架之外与一些东亚国家签订了总规模为36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中国坚定不移地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支持尽快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加强本区域危机救助能力。中方积极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参与了促进本币债券发行、增加本币债券需求、改进监管框架以及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研究。
郑晓松表示,加强东亚财金合作,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培育深度、高效、富有活力的区域金融市场任重道远。中方愿继续与各方一道,为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做出不懈努力。
王鹰介绍了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情况。他表示,在10+1机制中,主要合作形式是人力资源开发、境外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农业技术交流、商贸促进等。2008年以来,中国农业部在“10+1”框架下共投入资金1500万元,实施各种交流与合作项目36个,其中举办了21个培训班,为东盟国家培训了300多名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实施了9个小型农业技术试验示范项目,开展了7个技术交流项目。此外,还组织实施了3个农产品贸易促进活动。在10+3机制中,中方积极参与东亚大米紧急储备项目(EAERR),承诺为此专储30万吨大米。中方连续6 年在华举办东盟粮食安全信息系统培训,参与并召开东亚植物新品种保护论坛。
为推动10+3区域农业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中国倡议召开了东亚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圆桌会,旨在推动建立长效合作对话机制。中方还倡议召开了10+3生物质能论坛,构建本地区交流合作平台,推介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促进区域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王鹰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资源、经验、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互补优势,双方今后将重点在粮食安全、生物质能、跨境动植物疫病防控、渔业、农机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例如,中方将与东盟国家共同实施粮食安全综合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包括启动优质高产农作物示范田建设,推广应用中国高产品种和先进实用耕作技术、管理经验,探索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中方今后3年为亚洲各国培训各类农业人才1000人等。
吕克俭表示,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和可喜成果。
第一,贸易额不断迈上新台阶。中方统计,2007年贸易额达2025亿美元,提前实现了双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进一步达到23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目前,东盟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双方进出口产品不断丰富。
第二,双向投资不断扩大。中方统计,截至2009年上半年,双方累计相互投资额超过600亿美元。东盟国家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和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中方统计,2008年中方企业对东盟投资金额比上年增长156.6%,涵盖农业、制造加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
第三,经济合作初见成效。近年来,中国向东盟有关国家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融资支持,参与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合作项目,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中国-东盟《投资协议》正式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如期于2010年1月1日全面建成。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各项内容日趋务实,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稳步推进,中国与东盟东部增长区经济合作取得积极进展。
吕克俭表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领域逐步拓宽,水平不断提高,为双方带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中方高度重视并积极致力于发展同东盟的经贸关系,一是挖掘潜力,推动中国和东盟贸易稳定发展。二是扩大相互投资规模,尤其是中国对东盟国家投资。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 四是大力推进区域、次区域合作。
张克宁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将是中国对外建设的第一个自贸区,也是目前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贸区,涵盖近19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合计近6万亿美元,2008年中国-东盟贸易额超过2300亿美元。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之间将基本实现自由贸易,关税将不再是双边贸易的主要障碍,双方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为了实施好自贸协定,帮助企业及时了解权威信息,双方商定,共同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商务门户网站”。此外,双方将于明年1月在中国广西举办“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在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中国还将积极推动以10+3为主渠道的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
上述官员还回答了记者提问。
关于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为进一步提升双方经济合作水平,中方已决定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按照商业原则发起设立该基金,首期规模10亿美元,总规模计划达到100亿美元。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正抓紧成立基金管理公司并进行首期基金募集工作。基金主要用于推进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资源、信息通讯等领域重大项目,可以股权、准股权、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参与投资与合作。中方欢迎包括东盟各国机构在内的投资者继续参与该基金的募集。
关于10+3区域外汇储备库。这对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是将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提高了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二是储备库可在危机发生时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提供资金帮助,有利于增强本区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同时也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资金援助的有力补充。三是为保证储备库顺利运转,各方还将着手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这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危机预警和防范能力。
关于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三国领导人已就尽快启动中日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达成共识。三国经贸部长将在本次会议期间就落实以上共识进行协商。
关于东亚共同体。它符合推进东亚合作的大方向,是大势所趋,同时也是逐步积累、完善和探讨的过程。中方对此一直持积极开放态度,愿同有关各方保持沟通协商。
(责任编辑:未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