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发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与二季度报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的目标相比,三季度报告明确将“妥善处理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提上议题。业内专家指出,金融管理部门对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关注,主要是由于上半年贷款高速增长,不仅使信贷风险隐患明显增加,而且也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银行通过发行大量次级债补充资本时,由于在银行间相互持有的规模较大,不仅没有将风险排除在银行体系之外,而且进一步增强了银行之间的债务关联性,增大了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
今年上半年,新增各项贷款7.72万亿元,月均增长超过万亿元。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贷款的大量投放对保增长、扩内需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促进经济回升也起到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继续实现“双降”。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45亿元,比年初减少5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不良贷款数据“双降”的背后,信贷高增长下的风险隐患正在积聚,需要高度重视,有效化解。
毕竟金融作为经济的命脉,其本身的高风险性及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金融体系的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对经济全局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这次金融危机是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将是全面和长期的。尽管我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作用下,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经济增速逐季加快,投资快速增长,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需求结构明显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应对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信贷支持经济增长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任务。只有在支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防范好各类金融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才能真正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金融支持政策。
正如上述央行报告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外需不足的局面及影响还在持续。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民间投资意愿不强;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加凸显,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和难度加大;信贷结构不合理,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因此,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至关重要。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防范金融风险必须要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建立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严守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底线。缺乏坚实的资本金来源是造成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中投资银行以及商业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我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不断改进资本管理制度,夯实资本基础,稳步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他认为,宏观审慎管理是当前推动金融监管改革的核心内容。其核心是要实施逆周期的最低资本要求和资本缓冲,并采取更为稳健的拨备方法,以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平滑跨周期的贷款投放和经济波动。也就是说,只有银行在经济高涨时计提充足的损失准备,在衰退到来时才不至于因拨备不足而被迫紧缩贷款。逆风向调节作为一项跨周期的中性制度安排,就是要在经济衰退、银行资产收缩的阶段降低拨备和资本要求,以缓解信贷紧缩、平滑经济波动;在经济快速增长、银行资产扩张过快的阶段增加拨备和资本要求,以加强风险防范,提高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际上,近期央行与银监会防控金融风险的实践包括了发行定向央票、提高资本充足率、制定次级债扣除新规、对城商行提出拨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限制等方式,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进行了全面的风险控制。此外,监管层还颁布了《固定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办法》已经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个人消费贷款管理办法》也将很快正式颁布。这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是确保信贷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措施,对改善银行业信贷管理、加强风险管控、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有着重要意义。
金融业的安全稳健运行离不开风险防范。此次央行报告再次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于防范银行业潜在信贷风险,保持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下阶段,银行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确保信贷投放平稳增长,防止大起大落。同时,要坚决贯彻国家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坚持‘有保有压’,优化信贷结构。这些是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基础。”郭田勇说。
(责任编辑:未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