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中国乒乓球队应邀访问美国,向世界发出了中美关系破冰的信息。“乒乓外交”让赞助这次访问的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声名鹊起——因为其敏锐地察觉中美关系已经掀开新的一页。
38年后,还是这个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上周四与北京大学合作,邀请林毅夫等7位中国经济学家走上纽约证交所的讲坛,为350位美国政商界名流阐述中国观点。这一天,纽约证交所特地悬挂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这并非一场“作秀”。
100年前的欧洲,很难想象美国经济学家会被邀请去伦敦金融城讲学。西方经济学最初盛行于欧洲,但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20世纪后的研究重心日益移向美国,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经济学界获得了世界性声誉,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因此获得世界性意义。同样,中国经济过去30年的巨大变迁,不仅证实了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也使中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了战略性意义,贴近中国、了解中国已成美国人的需要。
有美国听众表示,之所以去听中国经济学家的讲座,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学家过去错得太多。这固然有点打趣的意思,但上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学家在亚洲、东欧和南美不算成功的改革尝试,正揭示了世界经济的多元和复杂。从中国学者林毅夫成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到这次中国经济学家在美开讲座,美国人正在意识到,中国特殊的制度基础、文化背景和资源禀赋,使得中国经济学家的解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中国经济而言,参与世界竞争需要改变信息上的劣势。资本市场的起落充满随机性,但是,信息才是决定市场信心和投资决定的根本。2009年初,海外财经媒体的论调让所有人感到沉沦,他们看到了中国经济领域的变化,但维持着自己的思维定式。事实证明,悲观主义者去年错得很离谱。在这次的讲座中,中国经济学家就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外贸顺差等中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说出了中国人的观点。美国人自己说,经济学的本质是个人的选择,今天的世界经济没有理由忽视13亿中国人的观点以及他们的选择。
有媒体说,中国人这次是到华尔街“上课”去了,这难免有夸张炒作的嫌疑。中美经济学人现在更需要的不是教鞭,而是互相接纳的度量。(石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