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4日,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发布会上表示,我国大企业首要努力的方向是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重点建设好规范的董事会,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分析认为,从“试点”到“规范”两个词语的微妙变化,意味着央企董事会建设提速在即。
“在建材我主要是CEO的角色,而在国药集团我主要是抓方向战略和重大决策以及风险防范等,具体的管理是由总经理负责,团队建设则由党委书记负责。”身为两家央企董事长的宋志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两年中,这两家公司发展都很健康,而且成长得都很快,两个行业跨度不小,对我当然还是有些挑战的。我自己给自己打分的话,觉得自己还是及格的,完成了国资委交给我的任务。”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国资委将继续扩大董事会制度的覆盖面,并且推动已建立董事会制度的企业发挥董事会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让董事会有权聘任和解聘经理层,是央企董事会试点的必选项,也是董事会改革的核心问题,而我们现在没有突破。”北京求是联合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安林表示,“这是董事会试点工作中所有问题的中心,如果这个结打不开,其他结也不可能打开。”
其次,“董事的人才库也是一个难以迈过的坎。”天强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祝善波说。
增强活力、控制力与影响力,是党的十七大强调的央企目标,也是国资委的追求。从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活力的直接表现就是价值创造能力,究其背后是人力资本成长力与创造力。这是人才库建立的关键点。
下一步,“我认为重点在于推进央企董事会走向独立性、实体性、实权性。”安林强调。
然而在当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化不太完善、治理结构不科学、绩效考核不太规范的情况下,实施难度与可行性都会大打折扣。如何让董事会建设成为常态,在人员更迭上很重要。
资深专家表示,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能力、潜力等应该借鉴、纳入更为科学的评价方式,并作为一种常态,建立动态数据库,逐渐加大央企管理者职业化的成分。
2010年9月25日国资委发布的系列公告中,有一则消息并不抢眼:清华大学会计研究所副所长杜胜利继续被聘任为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其聘期从之前的一年增加到两年。对中国钢研来说,“这条消息意味着其董事会建设进入常态化。”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认为,董事会最重要的职责是把住企业的战略方向,“战略决策失误会给企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有些更具有不可逆性,会给企业带来灾难”。很显然,中国需要一批战略型企业家,如何培养并让其价值最大化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董事会治理,想达到一个完美的阶段,我们手里要有一批充足的职业经理人。”此外,“对于外部董事的管理、激励、评估方式等方面也都需要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
诚然,国资委已经有所动作,一场央企深刻的变革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