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全球70%油气蕴藏深海 我国能源勘探下潜3000米(2)

时间:2011-06-16 09:08 经济参考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全球 能源 油气

从300米到3000米

中海油工程建设部总经理金晓剑向记者透露,走向深海战略2003年开始酝酿,2004年,中海油总公司决定拿出1000万元打造深海工程装备。从2005年起,连续三年,主要是了解和认识国际发展状况,决策选择什么样的型号,把脑子里的概念变成设计图纸。从2008年起,把纸上的东西,变作真正的装备。

早在1983年,我国就成功自主开发出“勘探三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具备300米以内水深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能力,属于第二代、第三代世界水平。20多年来,我国海上钻井能力最大水深达505米。

曾恒一告诉记者,浅水、深水,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固定标准,仅仅是反映海洋工程发展的水平。对中国来说,300米水深以上即为深水,国际上有种说法,超过500米为深水。而业界普遍认为,1500米以上为超深水。从浅水到深水,主要是依据海上工程装备能力。

按照国外技术发展的路径,海洋钻井能力从300米到500米,500米到750米或1000米,然后是1500米、2000米、2500米、3000米,目前国外深水钻井能力已经达到3052米。

据统计,全球发现的油气储备中,就已有2/3来自深海。国际知名的石油公司BP(英国石油公司)、雪佛龙、荷兰皇家壳牌、戴文能源以及必和必拓等在墨西哥湾的深水海域都有钻探作业。由此可见,各石油巨头在跑马圈地和开发钻探这些新油田的技术方面展开的竞争相当激烈。

中国为什么要定3000米作为标尺?金晓剑说,一方面,别人已经把这个过程走完,我们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与我国海底的地形地貌有关。从我国自身海洋资源条件看,东海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比较宽,走200公里水深不超过200米,而南海海底就很陡,走到200公里以外,一个陡坡水深很快就下到1500米。中国海洋石油开发正在走向深水,南海石油储量非常丰富,75%的面积处在深水。在南海勘探,必须要有3000米钻井能力,才能把主要的地方覆盖。

走向深海的联合舰队

大型深水装备是“流动的国土”,载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深水使命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十一五”以来大力推动深水发展战略,打造五种型号、六艘可在水深3000米海域工作的深海工程装备,分别担负从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察、钻井作业、海底铺管、物资保障等不同职能。

这六艘船分别为:一艘“海洋石油720”12缆深水物探船、一艘“海洋石油708”深水地质勘察船、一艘“海洋石油981”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一艘“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另外两艘为深水大马力三用工作船,组成中国深海油气开发的“联合舰队”。据悉,“5型6船”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开始具备深海油气开发所需要的硬件能力。

2011年1月26日,全球首艘3000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在中船龙穴造船基地海工区出坞。据了解,到一个地方打井,一定要对那里的海底有所认识。在深海,要放带上探测仪的“深检器”,像潜艇一样,进行水下勘察,这就是“深水工程勘察船”的使命。

2011年4月22日,12缆地球物理勘探船“海洋石油720”在上海命名交付。作为亚洲首艘最新一代三维地震物探船,该船工作水深可达3000米,可在五级海况和三节海流情况下采集地震数据,并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探测和预处理系统。金晓剑解释说,过去说船拖的缆数越多,覆盖面积越大,勘探效率越高。在深海,最有效的就是大面积拖网,以便把更多的地震资料取回。这就是深水地球物理勘探船即深水物探船要发挥的作用。

2011年5月23日,自重超过3.1万吨,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从船底到钻井架顶相当于45层的高楼,电缆总长度超过900公里,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的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顺利交付。

2011年5月24日,“海洋石油201”深水铺管起重船,在江苏如皋港命名,该船总长204.65米、型宽39.2米、型深14米,它集成创新了多项世界顶级装备技术,配置了包括全电力推进、DP3动力定位、“S”型深水双节点铺管系统、4000吨重型海洋工程起重机等一系列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能在除北极外的全球无限航区作业。

金晓剑告诉记者,以上介绍的4型4船是完全独立工作的,另有两艘大马力深水三用工作船分别担负“起抛锚”和“供应船”的职能。比如钻井平台船,自己有动力,但是如果长距离在海上走,需要拖带;或者水不是太深的时候,要抛锚,抛锚它自己不能抛,需要另外的船来帮助。此外,所有这些船,在海上工作,都需要别的船给它送油、水等补给。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