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达对中国共产党的感激之情,村民们绣成了一面有“土地回老家”字样的锦旗,送到当时驻西柏坡的中央工委。
土地,农民的命根子。
2007年,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500余名农民自发竖立起一块“告别田赋纪念碑”:
“……五百人口,四百亩田,减税七万,实惠八方。”简朴碑文的背后,浸透着人民群众对党的惠民政策的拥戴。
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一个党派,能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领悟得如此深透——中国共产党领悟到了;没有一个党派,将千百年来束缚于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究其原因只有一条: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想人民之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谋人民之所盼。
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备受欺凌的中华大地上,为争取人民的自由和解放不懈奋斗。在意气风发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与人民同甘共苦为共和国奠定基业。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价值准则和奋斗目标,他们不断以自己的奋斗为人民谋福祉,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
共产党员何敬平,在歌乐山冰冷的牢狱备受酷刑,但始终坚贞不渝,写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的誓言。
共产党员武文斌,在四川地震灾区和战友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下,最终劳累而死。
共产党员杨善洲,用22年时间把价值几个亿的森林送给大山里的群众,自己却两手空空而去。
……
历史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赢得中国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949年,大势已去的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为政20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
得民心者得天下。水能载舟亦可覆舟。两条古训发人深省!
苏联解体前,苏联社会科学院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能代表工人的占4%,仍能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已经占85%。
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刻教训一次又一次警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
中国共产党牢牢铭记:永远同人民在一起!
不懈奋斗的伟大目标——90年,中国共产党抱定民族复兴目标,矢志不渝奋进。新的起点上领航中国再出发
2011年5月17日,一本白底红字封面的书摆在了美国纽约各大书店显眼位置。这本厚达586页、名为《论中国》一书的作者,正是1971年秘密访华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40年来,基辛格不下50次到中国,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我想对中国人民说,我钦佩他们取得的成就,我也相信他们的未来!”
如果说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100年,无数仁人志士不懈奋斗、最终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那么从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又开始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奋斗新航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刘国新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长盛不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总能抱定一个目标,努力奋斗,始终不渝,代代相承。总能够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变化了的环境,及时做出调整,一步一步接近和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既代表广大人民的意愿,又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步伐是如此坚定——
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到提出“小康社会”,再到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中国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
中国巨轮的航程轨迹是如此清晰——
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21世纪上半叶“新三步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步骤根据中国国情和阶段性特征不断演化推进。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坐标上,未来三个重要节点清晰展现:
——到2015年,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惠及全民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