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是物价涨势仍然迅猛,另一方面则是经济增长面临多种困难,当前来自各方的学者普遍认为,第四季度宏观调控政策应以稳为主。
首先,货币政策不应继续加码。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四季度一方面是高企的价格因素要求货币政策进一步保持稳健,信贷政策从严把握,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贷款难”和融资成本高等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持续增长对流动性扩张提出要求。两难处境提高了对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技术的要求。鉴于未来几个月经济景气和物价出现“双降”,预计货币政策不会继续加码。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屈宏斌也表示,由于通胀只是趋于缓和,全面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并且央行已经开始实施选择性的宽松措施,例如其对微小公司的措施。随着中国信贷增长的持续正常化,央行将维持货币政策稳定。
其次,财政政策方面不应推出类似2008年下半年那样的“4万亿”财政扩张计划。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这一轮应对国际形势,中国需不需要再推出类似“4万亿”那样的计划,要看国际形势而定。不过中国“十二五”规划确定了要转变发展方式,最大一个转变就是使经济增长由投资出口驱动型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如果能实现这个转变,中国就可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主要依靠13亿人消费拉动增长,现在已经有了这个条件。
主线
加速结构调整
在短期,经济学家们建议出台政策以稳为主,但是他们同时呼吁政府在未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应对当前世界经济的波动,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即结构调整和消费改革。在这方面,任何国家都很难做到主动调整。不过预计当前的危机会导致世界经济较长时间都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发达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模式都要调整,在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的倒逼下,中国可能能够在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方面迈出实质步伐。
范剑平强调,今年国内很多人对这场危机认识不全面,如果这是一次长期的调整,那么发达国家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解决,中国也一样,甚至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才能走出困境。
李稻葵说,中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原因并不在于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的缺乏而是在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体现在土地财政、融资方式和银行的盈利模式上。当前经济减速难以避免,所以在减速中要寻找增长的平衡点。在减速中完成经济结构转型,改变以往那种依赖外需和高投资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未来的重中之重。
“宏观调控不应走回头路,也不应该在放松和收紧上来回打转转,而是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行一些基础性体制改革,如财税体制、中央和地方关系,官员评价体系、融资结构等方面,改革势在必行。”李稻葵说。
李稻葵同时指出,为了避免经济在转型期过度地下滑,应该密切观察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做好针对性的政策预案,加快推出当前必需的水利和公共住房等大项目,促进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在这些大项目的融资方式上,应该以财政投入为主。
郑新立也表示,在转变经济方式方面,特别扩大消费这方面,今年中国政府的举措不够有力,也没有看到好的效果,希望第四个季度或者明年一定要把“十二五”规划中讲的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确实摆到主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