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改调为“合理适度增长”
□将首要调控任务稳物价改调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央行16日发布《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适度增长。这与此前“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基调有所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首次公开称货币政策“预调微调”。此前公布的信贷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信贷5868亿元,超过市场预期,被认为是政策微调的表现。
根据报告论述的基调,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年内货币政策“惊天动地”的动作估计没有,但“小雨点”不断,信贷投放方面乃至社会融资方面存在结构性的微调和预调。
同时,针对物价,此次报告中的表态仅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而此前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中,均重点强调了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盛宏清认为,这或许意味着稳物价、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轻重缓急出现微调。
央行表述的改变,建立在其对物价水平的判断上。报告对于物价的判断较二季度明显乐观。
报告指出,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综合作用下,物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当前总需求较为稳定,货币条件总体向常态回归,秋粮可望再获丰收,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有所放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相对平稳,有利于价格稳定的因素增多。8 月份以来CPI 环比增速显现放缓迹象,目前看同比CPI 涨幅有继续回落的可能。
但央行提醒,未来物价走势仍有不确定性,物价稳定的基础还不牢固。一是当前物价仍在较高水平,通胀预期短期内难以轻易改变。二是目前经济内在扩张的压力依然存在,物价调控不能松懈,需要宏观政策继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特别提到,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有效信贷投入,力争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对达到要求的小金融机构继续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记者 李丹丹
央行首提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存准率下调概率上升
央行: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
央行称当前货币条件符合宏观调控要求
16日,央行在《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称,尽管目前广义货币(M2)增速从数值上看比前几年低,但考虑到金融创新等多重因素,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基本相适应的。当前货币条件也基本符合宏观调控要求。
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M2余额的同比增速已经连续多月下跌,滑入历史低谷。以至于市场中有声音认为, M2大幅下滑意味着连续的货币调控影响了整体的货币环境,导致企业生产活跃度下降,经济面临下滑风险。
报告指出,近来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住房公积金中心存款、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存款等四个项目增长较快,此外还有大量其他创新型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基金、资金信托投资计划、银行承兑汇票也分流了存款,致使货币供应量增速对实际货币条件的衡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低估,因此应全面认识与看待当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
报告表示,从上一轮稳健货币政策时期M2 增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等多个角度看,当前货币条件也基本符合宏观调控要求。
在上一轮稳健货币政策时期(1998-2007 年),有一半年份的M2 增速低于15%,最高为2003 年的19.6%,最低为2000 年的12.3%,算术平均数为15.9%。在加入金融创新等因素后,目前实际货币增速只略低于这一平均水平。如果再考虑过去两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形成的较高水平的货币存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趋稳,现在的货币总量与实体经济的需要是基本相适应的。
同时,在通货膨胀较高的年份,因为存在货币购买力可能下降的预期,货币流通速度一般会加快,相应减少对货币的需求。2011 年前三个季度,货币流通速度正是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为了稳定通胀预期,货币总量增长也需要有所控制。
而且,从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看,增长速度并不慢。2011 年9 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达到15.9%,比2000-2008 年平均水平高0.4 个百分点。同时,中国融资结构趋于多元化发展,直接融资比例上升,债券、股票以及信托委托贷款、外汇贷款等多渠道融资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运行对增量货币的依赖程度在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