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
工资的“提低”事实上应该和“控高”相结合,更加注重收入分配领域的公平性,调控部分国企高管过高薪酬和某些收入过高行业的工资水平过快增长,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防止居民收入“倍增长”成为统计上的“被增长”,避免惠民政策成为“纸上画饼”。
如果一味地要求增加职工的收入,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只“加压”不“减负”,很多中小企业利润微薄,事实上难以承受,这对实体经济也是一个打击。政府在为职工“涨工资”的同时,也要给企业在税收、物流等方面减减负,保护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东华大学教授严诚忠---
惠民政策提高了百姓的期望值,要让这样的期望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幸福,不仅仅是数字绝对值上的增加可以解决的。要提高职工工资,更要减少居民工资“毛增加”和幸福感“净增加”之间的差值,不要让CPI绑架了百姓的幸福感。
全国人大代表康厚明---
职工收入提升是整个收入结构调整的一部分,政府能掌控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公共部门的人员收入,因此要防止“政府能掌握的部分涨,而私营企业不涨”的现象,应通过推行劳资双方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等强化“体制外”职工工资制度的健全和落实,以免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全国政协委员杨元庆---
作为拉动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以及促进民生的重要一环,我国应从法律法规的角度进一步完善薪酬体制,促进各行业涨工资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网民热议“涨工资”机制 “倍增长”不能“被增长”
在门户网站上超过160000名网友参与有关如何减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显示,22.6%的网友认为应提高工资标准、并设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工资”涨得虽快,却也跑不赢CPI。不少网友认为,虽然在过去的一年间自己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是“增长感”却没多少,高企的CPI“偷”走了自己的幸福感。还有网友担心,体制内职工能受益于政策,但体制外职工就被“遗忘”。
“工资翻番”的话题引发了网民的热议,网友对此表示欢迎,但更多的是表达了担忧,认为工资上涨一定要以稳定物价为基础才有意义。
我的工资谁说了算
全国总工会关于职工收入的专项调查中显示,208家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相差近18倍,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涨过工资
不同年代第一份工资咋花 50后只留2元零花
北京白领抱怨在北京月收入7500元仍没有安全感,不少网友纷纷在微博上支持该观点,称普遍存在一种“焦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