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该系统并没有专门的控烟执法队伍。当年,北京市卫生监督所所长李亚京计划以此为契机,向政府申请适当增加编制,在卫生监督系统内,建立一支“禁烟执法”队伍。
不过,这并未成为现实。目前,北京市、区两级卫生监督系统执法人员共1000多名,负责的领域已经涵盖了餐饮卫生、消毒产品、生活饮用水、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等等,根本难以抽出专职部门、人员负责禁烟执法。以东城区卫生监督所为例,室内公共场所的禁烟监察职责划归公共场所卫生监管的科室。据东城区卫生局副局长刘清华介绍,该科室仅有7人。刘清华坦言,在东城,2008年北京市政府控烟令实施至今,尚未对在公共场所违规吸烟个人进行处罚。
【探索】
控烟执法权有望分散
不过,今年3月开始征集社会意见的《北京控烟条例》(专家建议稿)中,并没有再提及“专门建立一支执法队伍”。
“建立执法队伍还是需要的,但不能光靠一支队伍,更确切地说是一个领导机关,进行协调、指导、促进。”条例主要起草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应松年昨天表示,在目前情况下,专门建立起一支执法队伍,会面临执法人员的工资和编制等诸多问题,现实中并不可行。“北京那么大,一支队伍能有多少人,转也转不过来。”
“首先是考虑效果,其次是节约行政成本。”应松年表示。按照建议稿的思路,卫生、教育、文化、交通、工商等多个行政管理部门都需要履行控烟职责,并成立专门的控烟工作领导小组。
他说,这个控烟治理模式实际上是将控烟执法权“分担”到了各个部门。比如,医院的控烟将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学校的控烟将由教育或人力社保部门负责,商场控烟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文化、娱乐、体育场所以及旅馆业的控烟分别由文化、体育、旅游、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分别负责,等等。
应松年介绍,按照这一思路,处罚权也将分散到各个部门,由各部门的执法队伍来负责。“控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各个部门都要参与进来的,采取的应是公共治理的思路。”
(编辑:ed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