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出两年的“金鹿”,最近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但这个好消息没有让青岛金鹿车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杰感到轻松,“目前市场上商标名字带‘鹿’的就有八九个,我们正被‘围攻’着呢”。范杰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随着“金鹿”知名度逐渐恢复,想发“鹿”财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而被打假折磨得精疲力尽的金鹿车业,也到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
“欣鹿”、“青鹿”、“驰鹿”……11月1日,如果不是在金鹿公司,你根本想不到现在市场上有这么多“鹿”在跑。
范杰告诉记者,从2003年“金鹿”商标作为老品牌复出,就有企业盯上了这个招牌。“开始的时候,不少公司直接把‘金鹿’的商标贴到自己生产的车上,到后来直接发展到自己设计商标,但都没有离开青岛‘金鹿’这个‘亲戚’。”而且这些自行车企业都会说自己是青岛“金鹿”的子公司、分公司或关联企业。而在商标的设计上,有的是把“金鹿”商标上鹿头的方向掉头,有的把鹿换成兔子,有的干脆改改汉字、变变字体,贴上车子就开始卖。
最让范杰和他的市场销售人员感到无奈的,是这些“鹿”的蚕食策略。“金鹿”一位负责销售的副总告诉记者,这些产品名字与“金鹿”相像,但都不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城市,由于这些品牌产量不大,所以各自占有一小部分市场,一点一点“蚕食”市场。
据他们了解,很多厂家甚至就拿着一张尚未批复或根本没有注册的商标,到外地“定牌”做。这些产品的价格比正规产品便宜四分之一还多,但质量难以恭维。金鹿公司的售后部门也经常接到其他厂家产品的报修电话。
这么多“鹿”在市场上“跑”,夹在其中的“金鹿”已经精疲力尽。范杰说,公司专门成立“市场规范办公室”,3个业务人员就在市场上转,因为没有执法权,只能请求当地的工商等部门配合。虽然省吃俭用,但出去一个月的费用就得1万多元,一年下来就要十几万元。现在自行车已经降到微利,一辆车的平均毛利率在7%左右,一辆车的纯利也就几十元。
更让人挠头的是,在一些地区,打假后没多久又“死灰复燃”。有的企业甚至在甲城市注册商标、在乙城市加工生产、在青岛注册公司,更增加了打击的难度。这些所谓的“品牌”的出现,对于企业是双重损失:一方面打击造假成本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市场的损失也越来越大。有的企业根本没有在工商部门注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常有的事情。
“到今年年底,金鹿自行车的产量将达到20万辆。按照我们的计划,2006年,金鹿准备打个翻身仗,力争使年销售额达到以前老自行车的水平”。谈到明年的目标,范杰有些兴奋,但他说,辛辛苦苦经营了3年,“金鹿”的知名度逐渐提高,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在企业面临的问题,即使再宏伟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且,如果不转变现在这种局面,投入越多,其他品牌间接受益就越大,市场开拓的难度也越大。
对于“金鹿”目前的状况,青岛市工商局商标处郑葆刚处长说,从“金鹿”恢复老品牌开始,市工商局一直在关注着“金鹿”的发展。复出一年后,获得青岛市著名商标的称号,今年10月份又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的荣誉。任何一个知名品牌的成长,难免会遭遇到来自其他短视企业的“擦边球”。但他认为,“金鹿”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商标将得到更多“特殊保护”,这为企业拿起商标这个武器参与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的有关专家认为,企业要根本解决目前的这种尴尬局面,除了在产品质量、新产品创新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之外,尽快加大品牌的运营力度,争取品牌的更大含金量,才能在逐“鹿”市场过程中占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