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阶段性结果,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令人触目惊心。在这份“黑名单”中,三鹿、伊利、蒙牛等几大知名企业所产奶粉竟都是“国家免检”产品。免检并非问题食品的原罪,但在这场信任危机中,国家免检制度已经受到了空前质疑。有关专家认为,在我国现有的质量体系下,免检制度过于超前,应予以取缔。
令人欣慰的是,质检总局17日发布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要立即停止其国家免检资格的相关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制的包装上已使用的国家免检标志不再有效。“三聚氰胺击倒国家免检制度,这将是中国食品安全史上的法治进步标志。
问题食品引发的制度反思
16日晚,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开展了婴幼儿奶粉三聚氰胺含量专项检查阶段性结果中显示,三鹿、伊利、蒙牛、光明、圣元、雅士利等22个厂家69批次产品中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被要求立即下架。尽管质检总局表示,80%奶粉生产企业所抽查产品是合格的,但这场信任危机已经波及到整个行业。昨日,各个卖场纷纷撤下“问题奶粉”。
充满讽刺意味的是,在这份“黑名单”中,三鹿、伊利、蒙牛等几大知名企业所产奶粉竟都是“国家免检”产品。顶着权威部门赋予的光环的企业,回报给消费者的竟然是问题产品,人们愤怒的目光开始从“问题奶粉”转向免检制度——国家免检制度是否存在漏洞,它与问题食品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必然存在。短短几天,关于该制度存在的合理性的探讨逐渐风行各大网络论坛,建议废除者有之,呼吁完善者有之。
免检制度是通行证还是墓志铭?
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关注国家免检制度。更多人第一次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食品安全法还未出台的前提下,免检制度到底能给企业和百姓食品安全带来什么?
据质监部门有关人士介绍,为了促进企业提高质量,避免各种重复性的检查,减轻企业负担,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产品质量监督部门组织实施了产品质量国家免检制度。“如果一家企业某种产品获得了免检资格后,在免检有效期内,一是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在内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二是在全国各个省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三是无论是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均不得对其进行质量监督检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