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乳业大地震

时间:2010-03-22 20:29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这是中国乳业有史以来“涉案企业”最多的一次事件,也是引发国务院、卫生部、质检总局、农业部、公安部等各大相关机构关注度最高的一次食品安全事故。
跟着“榜样”倒掉的行业
  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最终引发了一场行业大地震。9月16日晚,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有22家乳品企业69批次产品中检出三聚氰胺,包括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9月18日,液态奶检查结果公布,蒙牛、伊利、光明均检出三聚氰胺。
  乳品企业备受煎熬。记者追问对此事件的看法时,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连说“你为难我”。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则说“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你”后迅速挂断电话。
  事件背后是我国乳品上游产业链缺失,“公司+农户”模式异常脆弱,中国乳品产业的缺陷赤裸裸地曝露在阳光下,怎一个“乱”字了得。
毒奶之祸
  9月17日,李利(化名)办公室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他是蒙牛华南区的一个大经销商。16日晚,蒙牛产品被曝出含有三聚氰胺,17日蒙牛发表声明召回产品并承担相应责任,“客户都打电话来要退货,现在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也都要召回检测”。
  同一天,伊利、圣元、雅士利等曝光企业都声明召回产品、整顿相应生产线。乳品行业出现了一场大地震。
  “现在各种乳品都缺货,因为已经流通到市场上的产品都要召回检测,而厂家的产品也出不来。”上述蒙牛经销商李利告诉记者,市场很容易被外资取代。
  石家庄当地一家乳品企业老总告诉记者,鲜奶被掺假在行业已经不是秘密,出事是必然的。
  据他介绍,奶农、奶站掺假由来已久。“以前是掺牛尿,后来是乳清粉、蛋白质,到现在的三聚氰胺,掺假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现在奶站有一道特别的工序就是调奶(掺假),也有专门的调奶员,而可用的添加剂有几十、上百种。”
  实际上,我国乳品行业早就在探讨如何检测掺假,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对策。上述石家庄当地乳品企业老总反映,一开始是奶农掺假,企业就让奶农牵着牛去奶站挤奶,但现在奶站掺假更厉害。“他们实力比单个奶农强,有的找专门技术员来调奶,甚至买通工厂内部的人,了解企业哪些成分还检测不出来,然后就添加那些成分,进行高技术作假。”
一对矛盾
  在奶源安全问题的背后是我国乳业上游产业链缺失,而现有的“公司+农户”模式很脆弱。
  目前我国乳品加工厂一般都没有自己的奶源,而是靠向分散的奶农收奶。据记者了解,工厂的奶源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有牧场;二是养殖基地,由第三方投资,加工厂主要投入一些设备、技术,双方签订相对固定的买卖合同;三是市场性收奶,通过收奶站、收奶车,以价格、付款方式以及标准做调节,吸引周围的奶农、奶贩提供鲜奶。
  三鹿也没有自己的奶源。那些挂了三鹿牌子的奶站,实际上与三鹿只是一纸协议关系,三鹿对它们没有控制权。
  工厂与奶户也是一对矛盾。奶户希望收奶的价格越高越好,而工厂则要不断地压价。
  “在鲜奶多的时候,工厂压价,有时还把鲜奶退回去,奶农只能倒奶、杀牛。去年奶农的收益好了一些,但是还是有限。”上述石家庄当地乳品企业老总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奶农与加工厂收益分配的不平等让他们心理不太平衡,再加上一个几百头牛的养殖场投入就是上千万元,投资收不回来奶农着急,就出现了掺假等现象。
  在国外,奶农与工厂的利益是一致的。据北京中乳精华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渝介绍,很多国外奶农一般会以股东、合作社等方式与乳品工厂成为利益联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管理漏洞
  这次“三聚氰胺”事件还凸现了我国乳品企业在扩张中的管理问题。
  据记者了解,不少地方小厂无法生存,都成为大企业的贴牌工厂。在河北省11个地区,每个地区都有三鹿的挂牌小工厂,在石家庄就有好几家。三鹿采取的方式是,以品牌作为交换,收取51%的利润。在经营管理上,三鹿有派驻人员,但由于三鹿不掌控工厂,所起的作用不大。
  实际上,光明、三鹿等企业都有做品牌输出,目的是为了扩大规模。而我国乳品行业也存在拼规模的不好风气,如前些年搞了很多单品规模排行榜。
  与此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奶源紧缺、加工厂扩张,各地抢奶事件出现加剧了奶源的混乱。“各个乳品企业都雇了一些人去抢奶,哄抬奶价、降低收奶标准等,几乎能使的招都用上了。”陈渝认为。
  在奶源紧缺的情况下,有些专门收购坏奶的中间商,他们的技术比普通奶农高,与企业关系又比较硬,所以把坏奶处理后卖给工厂。
面临重创
  “事件对乳品行业的冲击是显然的,主要是对消费者心理伤害,消费信心下降。”黑龙江奶业协会秘书长吴和平表示。
  最直接受到重创的是我国国产奶粉市场。而高端婴幼儿奶粉被认为是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这次事件会导致外资品牌在中国高端婴幼儿奶粉市场的占有率越来越高,而内资的三鹿、伊利、蒙牛等企业之前做的努力都化为泡影。事实上,外资高端婴幼儿奶粉已经占据80%左右的绝对份额。
  几个月前,我国与新西兰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互享零关税,这对国内奶粉的冲击也很大。
  而产业更深的伤害可能还没有体现。业内人士分析,随着三鹿停产整顿以及其他企业生产线调整,大量鲜奶无法消化可能让奶农遭受损失,但每天还是要给奶牛喂饲料、挤奶,所以会不会再次出现奶农倒奶、杀牛,使原本脆弱的产业链更受伤,需要引起重视。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