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援救美国 中国面对三个"怎么办"

时间:2010-03-22 20:31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美国《侨报》发表刘涛撰写的文章指出,需要强调的是,笔者一直主张,在全球危机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政策协调,和衷共济,共渡时艰。然而,合作方式有很多种,维护东亚地区经济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在危机关头大量抛售美元资产等,都是中国能承担且愿意承担的义务,但强迫中国斥巨资购买美国国债,则完全漠视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需要听听中国的声音。

    文章摘录如下:

    面对迅速蔓延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布什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救援措施。除动用7000亿美元来剥离不良金融资产、对银行注资,以及对新发债券进行担保外,还将有1500亿美元用于落实第二次减税计划。如果加上此前对AIG(国际集团)、“两房”和贝尔斯登接管所耗费的投入,这一拯救计划预计至少高达2万亿美元。

    接下来,由谁埋单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美欧不断抛出“中国责任论”的情况下,中国已承受较大外部压力。例如,此前有媒体报道,美国近日在20国集团会议上就强烈要求中国购买美元债券,理由是中国握有庞大的外汇储备。笔者认为,中国一旦上套,则将至少陷入三重困境。

    金融危机持久深入怎么办?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美国应对危机的做法在逻辑上大致是对路的:次贷危机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其实质已演变为全面信贷紧缩(Credit Crunch),简单说就是缺钱,银行相互间借不到钱,而银行对企业和居民更是惜贷。因此,几天来欧美各国持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和对金融机构注资,加上全球联手降息,信贷紧缩局面的确得到初步缓解。然而,由于欧美金融市场“流动性黑洞”并没有根本改变,如果后续没有进一步的资金注入,先期努力可能付诸东流。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所谓1930年代的“大萧条”远非人们想象中那般简单,而罗斯福“新政”也并无药到病除之功效,个中反复曲折和艰辛无奈非亲历者难以体会。自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溃算起,整个1930年代美国经济不断在“希望-失望-再次升起希望-再次失望”的往复循环过程中痛苦煎熬。伯南克在其著作《大萧条》中曾提及,1930年10月银行危机的爆发,使1929年以来的全部努力付诸东流;而1931年的金融恐慌,则使初露端倪的复苏曙光再度黯淡;到1933年3月,整个经济和金融体系都陷入了谷底;经过1933年至1935年漫长的体系重建,经济重又迈向复苏;不过,1937年至1938年危机再度打断这一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战爆发才使美国最终走出萧条,一举摆脱制造业需求不足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两大顽症。

    可见,应对金融危机很可能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任何想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过于天真。即便中国这次能掏出2000亿美元救美国,若其后危机升级,中国是否还有3000亿、4000亿美元继续敞开了供应美国呢?

    美元霸权继续巩固怎么办?

    二战后,美国主导成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钉住黄金,各国货币钉住美元,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确立。然而,根据“特里芬悖论”,美元的无限供给能力和它的信誉之间最终发生了激烈冲突,1970年代初,美元被迫与黄金脱钩,全球固定汇率体系崩溃,其霸权地位摇摇欲坠。

    不过,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与沙特为首的中东产油国达成私下协议:中东国家今后仍可安全购买美国国债,但必须确保以美元作为原油计价货币。此外,粮食、贵金属等国际大宗商品也先后被美元俘获,本已日暮途穷的美元重获生机。

    不仅如此,正如1999年诺贝尔奖得主蒙代尔所指出的,浮动汇率制度时代的到来,非但不会减少各国的外汇储备,反会增加其对储备货币的需求。这方面,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虽然日本在1970年代就转向浮动汇率制度,但为确保手中已有的大量美元资产不缩水,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持续购入美元,结果就是手中的美元储备越来越多,形成“美元依赖症”。随着越来越多亚洲国家步日本的后尘,美元的全球霸主地位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巩固。对中国而言,美元霸权不仅意味着经济风险,还意味着新兴大国崛起路上的障碍,因为这种单极化霸权归根到底代表国际金融旧秩序,而帮助维护这种旧秩序不符合中国的一贯主张,也违反时代潮流。

    目前,中国已至少持有5000亿美国国债和3700亿机构债券,若进一步买入美国国债,对美元的依赖只会更深。与私人投资者在债券市场上的买卖行为不同,买入美元资产本身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即中国只能不断买入,不能大量抛售,因为抛售不仅意味着中美间政治敌意的上升,而且对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也将带来贬值风险。显然,中国已被绑缚在美国这辆失控的马车上了,唯一能够补救的就是不要把自己绑得更紧。

    削弱自身维安能力怎么办?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表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无法胜任全球最后贷款人这一职责,同时也充分暴露出东亚国家金融脆弱及缺乏区域协调的弊端。危机结束后,各国普遍希望加强货币金融合作以维护本地区金融稳定。

    随着华尔街风暴愈刮愈烈,除美欧外,连一向置身事外的亚洲近日也对这股寒流感同身受。据报道,韩国一再要求与中日举行首脑会议,就如何共同抵御金融危机进行协商,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商讨成立800亿美元“亚洲共同基金”。如果最终确定,无疑有助于东亚国家建立第一道外围集体防线。

    韩国之所以积极推动这一机制的建设,显然与其1997年的惨痛经历有关。韩元大幅贬值加重韩国政府的忧患意识,迫切希望与中日一道先将防线建起来;而中日当然也不愿意看到危机蔓延到家门口。

    不过,亚洲共同基金只是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第一步,其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极为有限。东亚国家如果打算从根本上增强抗金融风险的能力,还需未雨绸缪,进一步扩大共同基金的规模,同时加快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而这些防范机制,无疑都需要大量美元投入。特别是,眼下中国还面临着资本外流的风险,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证,谈何救援美国?

    需要强调的是,笔者一直主张,在全球危机背景下,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政策协调,和衷共济,共渡时艰。然而,合作方式有很多种,维护东亚地区经济稳定、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在危机关头大量抛售美元资产等,都是中国能承担且愿意承担的义务,但强迫中国斥巨资购买美国国债,则完全漠视了中国的国家利益。世界需要听听中国的声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