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时代周报》发表长篇通讯,披露了浙江驰名商标泛滥的详情。报道以永康为例,06年,为鼓励企业创牌,该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若干奖励政策》,对辖区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给予l00万元奖励,在巨奖的刺激下,短短几个月时间永康9家企业的商标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光防盗门企业就占了6席。其他如义乌、诸暨、宁波等地情况与此类似,驰名商标几乎已达到泛滥成灾的地步。
企业怎么能轻而易举获得驰名商标?报道戳穿了此中的西洋镜:一些企业不择手段,虚构案情、虚构证据,称某偏远地区的一个神秘人士——通常以个体户、农民或无业人士的面目出现——注册了以浙江等地企业为核心词的域名,如www.史翠英.net等,然后与律师、被告恶意串通,制造假案,将该神秘人事上诉至该地区法院,再由法院认定被告侵犯了该公司的商标所有权,并认定该商标为驰名商标。一些企业的驰名商标就是这样骗来的,这也就是浙江企业拥有驰名商标数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一的奥妙所在。
有鉴于此,去年12月15日,浙江省高院向社会公布了全国首个针对虚假诉讼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在民事审判中防范和查处虚假诉讼案件的若干意见》,涉及驰名商标认定的案件,被列为可能产生虚假诉讼的典型之一,并作出了相应的处理规定。《意见》的出台可能会对驰名商标泛滥的现象有所遏制,但并不能对已经骗取的驰名商标构成威胁,因为《意见》没就假驰名商标作出相应处理规定。作为消费者,我更关心如何处置浪得虚名的驰名商标。
现在暂无调查数据证实,浙江全省到底有多少假驰名商标,但既然能一直位居全国第一,其数量一定大得惊人。也就是说,迄今为止,至少还有成百上千的假驰名商标在商场里误导顾客,因为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早就通过广而告之宣传得家喻户晓了。譬如笔者前不久去宁波超市购买食品,就专挑标有驰名商标的史翠英食品系列购买。这不仅是在误导顾客,还会对他们造成利益损害:用买驰名商品的钱买普通商品。现在,我们最想知道,哪些驰名商标来路不正。
任由众多假驰名商标生存下去对其他守信企业也会造成极大的不公,同是食品企业,因为某食品冠有驰名商标,顾客就多冲着它去,这势必影响其他普通食品的销量,这是在人为地制造竞争不公。长此下去,必定会对市场经济造成大的破坏,严重干扰中国的知识产权秩序,损伤企业经营的诚信度,动摇市场的公信力。以还市场一个公道起见,也应该对已经获取的假驰名商标予以清理。
为此,笔者建议,各地政府应尽快废止如永康市那样的奖励政策,再不应将当地多少驰名商标作为政绩工程对外炫耀,以此遏制企业急骤膨胀的驰名商标认定申请的恶性社会需求;同时修改补充《商标法》、《广告法》等相关法律规范,限制甚至禁止企业单独使用“中国驰名商标”或以“驰名商标”做广告;再由工商部门出面,对现有的驰名商标重新认定,尤其是对那些由中西部法院认定的驰名商标予以严格鉴定,一旦查实有假,不但予以取缔,而且还要登报曝光,对相关责任人给以严肃处理。
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及维护市场公平秩序的需要,笔者吁请有关部门对现有的驰名商标作一次认真的清理,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再不能任其泛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