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升”商标转让背后

时间:2011-04-18 13:34 新华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旭日升

作为曾盛极一时的饮料巨头,“旭日升”上演的“冰茶神话”给人们留下一道深刻的“蓝色记忆”,却一度未能摆脱陨落的命运。在品牌几度浮沉的背后,围绕这一著名商标展开的争夺战也从未真正平息,弥漫的硝烟背后,凸显出商标转让过程中的混乱以及企业商标保护的亟待完善。

商标之争 究竟花落谁家?

不久前,一条消息如投入湖心的巨石,引发不同人的各种反应。汇源集团宣布,通过竞拍获得“旭日升”全部164枚商标所有权,今年将在果汁饮料之外,推出旭日升茶饮料。而与此同时,一家名为石家庄三亚饮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亚公司)的企业却宣称,这164枚商标中的23枚商标,其实归其所有。

原来,2001年后,旭日集团从极盛迅速走向衰落,并深陷欠债泥潭。2005年年初,因旭日集团欠款800万元逾期未还,“旭日升”商标面临被拍卖命运。2005年4月和8月,经法院公开拍卖,北京迪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乐公司)以674万元竞得23枚“旭日升”商标。

在此前的2005年3月,迪乐公司为竞拍商标权向三亚公司借款720万元。双方签订了一份《协议书》,约定将所购买的商标权作为质押,三亚公司由此成为“旭日升”饮料全国独家生产制造商。

但协议约定的两年还款期限届满后,迪乐公司未能按约偿还借款。2008年2月,三亚公司向所在地的晋州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按照双方之前所签协议,以迪乐公司所有的“旭日升”注册商标专用权折抵三亚公司欠款。2009年3月,经依法公示拍卖商标且无人竞拍后,晋州法院裁定以物抵债,23枚商标权归三亚公司所有。

然而,2010年8月11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又裁定,撤销晋州市人民法院的裁定书。理由是晋州法院在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将该23枚“旭日升”商标裁定列入破产财产的情况下,裁定将该23枚商标抵偿迪乐公司所欠三亚公司债务,属不当。

历经波折 暴露维权漏洞

对于河北省高院的这一裁定,三亚公司负责人吕建军十分不解:“河北省高院的这一裁定与其之前就同一事实作出的认定自相矛盾,同一法院为何就同一事件给出两份截然不同的法律文书?”原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曾于2009年11月20日以复函确认,三亚公司享有相关23枚商标的质押权,晋州法院对该财产进行处分并无不当。

而对于涉案商标是否属于破产财产,吕建军认为,河北省高院认定,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该23枚“旭日升”商标裁定列入破产财产,没有事实依据。代理此案的北京市京开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珂称,不存在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将该23枚“旭日升”商标裁定列入破产财产的事实。衡水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裁定,只叙明“查封河北旭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财产”,未表明该23枚商标为破产财产。

吕建军还称,河北省高院的这一裁定在法律程序上也存在问题。23枚商标其中的7枚,已由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为北京迪乐公司所有,河北省高院的裁定否定了苏州市中院的裁定,河北省高院无此权限。

记者就此联系了河北省高院,相关负责人只是表示案件已处理完毕,并未作出更多回应。

而除此之外,三亚公司也曾多次遭遇质押商标遭抵顶、注册商标专用权受侵犯的问题。2008年2月1日,衡水市中级法院曾作出民事调解书,称由于迪乐公司向其18名员工借款130万余元无法偿还,经调解,迪乐公司自愿将该23枚商标抵顶给18名员工。

此外,吕建军还称,2010年,河北省内外有多个饮料厂家生产的旭日升牌饮品涉嫌侵犯三亚公司的注册商标专用权,而这些公司又都声称曾与迪乐公司签订协议,获取了旭日升商标的部分使用权。

那么,三亚公司所称的“屡屡遭受侵权”究竟原因何在?又该如何保护商标这一企业的无形资产?

敲响警钟 商标如何保护

目前,三亚公司已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申诉,请求依法撤销2010年8月11日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定书。“三亚公司在取得商标所有权后,在更新设备、广告宣传等方面投入巨资。河北高院撤销裁定的举动,不但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四百多名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也不利于旭日升商标的发展。”吕建军说。

对此专业人士分析称,这起商标纠纷不仅折射出商标质押、转让过程中存在一定混乱,也暴露出企业在商标保护方面的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