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联合基因:大佬与草根的基因交易(2)

时间:2011-06-28 10:23 商界—财视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联合基因

直到那时,联合基因还没有从市场上拿回一分钱的利润。科技常常高高在上,生活在自己的乌托邦,却迷失在市场的诡谲里。

解码商业DNA

尖端的科学技术如何找到与大众市场的结合点?身陷资本市场的险境,联合基因集团开始寻求真正能够被大众接受的基因产品。

时间在那一刻又回到了三年前最初的起点。万宝路香烟致癌案之后,美国的基因检测服务迅速发展,经过几年时间,已经开始用于对肿瘤高危人群进行大规模筛查。

基因检测的普及,带来整个医学模式的变化。很多疾病在潜伏期或早期无法通过医学临床检查发现,基因检测要做的,就是提前确定每个人身上是否携带有某种疾病的易感基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定期检查和健康管理,达到让人不生病、少生病或是晚生病的目的。

2003年,联合基因集团经过三年研发,推出中国第一款可用于商业化检测服务的人类易感基因检测产品——肺癌易感基因检测。

这仅仅是向市场迈出的一小步。

当时,基因科学对多数公众完全是个陌生的领域,甚至连一些医生都认为基因检测是“骗人的”。

以科普带动消费,或许是任何一个新生科技产品进入市场的必由之路。从2004年起,联合基因集团开始不断举办基因知识科普讲座。他们选择了对基因检测质疑声最强烈医生群体作为突破口——毕竟他们具有医学基础,对生物基因技术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通过在医院开科普课,疾病易感基因检测终于开始被医疗机构接受。随着更多种类疾病易感基因检测产品的不断推出,一些医院与联合基因集团签约合作,在院内开设“基因门诊”,成为联合基因第一个通向市场的平台。同时,集团开始在各地开设服务中心,在当地普及知识、开拓市场。

那个迟来的春天里,基因检测带动着集团其他产业的发展。在生物制药领域,公司参股香港著名的精优药业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的口服胰岛素项目,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的临床批准,进入二期临床实验。

然而,商场永远比这些生命科学专家们想象的要凶险。

用科学抚摸伦理的边界

随着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被一步步打开,意识到商机的投资者开始不断涌入。2005年,联合基因是市场上唯一一家提供基因检测产品的机构,短短两三年之后,十余家形形色色的“基因检测公司”先后登台,市场已呈你争我夺之势,各路资本更是虎视眈眈。

新生而庞大的市场注定是无序的。当时中国的基因检测市场没有行业标准,没有认证规范,没有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体系,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将基因检测包装在各种离奇的噱头之下,并将其作用不负责任地无限放大,引来一场对基因检测真实性沸沸扬扬的讨伐。

而另一种质疑声则来自伦理层面。技术的革新似乎必然伴随着伦理的拷问。“检测出患病风险,只会引起被检测者的恐慌。”甚至有人担心,基因检测会在社会上引发“基因歧视”。

骗局,炒作,圈钱的游戏……种种质疑与指责交织在一起,向这个稚嫩的产业袭来,风雨满城。

站在科学的阳光下,秦义龙坚定地认为,对于基因检测的一切质疑都是“说得清”的。在科技层面,可以清晰阐明疾病在基因上的作用机制及原理;在伦理层面,基因检测只是一种商品,是否接受,是否需要,完全由个人自由决定。

然而在争议之外,还有一重危机在联合基因内部蔓延:由于对服务中心管理力度的欠缺,为了在竞争中获利,各地服务中心存在着业内流行的过分夸大产品功能、采取不正当手段笼络客户的情况,连带集团深陷于产业是非的泥潭。

当一个严肃而阳光的产业,被非理性的逐利行为所利用,产业的危局中,占有市场90%份额的联合基因集团,必须承担起救市的重任。

2008年,联合基因果断暂停了市场扩张,开始对服务中心进行清理和整顿;他们制定了基因检测技术的企业标准,通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审定正式发布施行,成为国内关于疾病易感基因检测的第一套技术标准;2008年4月,公司基因检测中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得此项认证的基因检测机构。2008年底,联合基因集团成功收购远东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75%的股份,成为国内首家以基因技术为核心业务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