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志在集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特长,深入到产品内部设计收集第一手数据,进行性能集成。在杂散电流系统和供电系统接口测试时,通过自己编制的测试软件现场采集了数十万个接口通信数据。通过对该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新的接口通信模式。更改后的通信模式误码率从原有的1。3%下降到了0.02%。通信失败率为0。长达48小时上千万次的通信可靠性实验中没有出现一次的通信失败。作为一个技术专家,充分发挥目前信息网络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开发了15号线信息平台,大大加快了项目部内部的公文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得项目的动态信息能实时到达现场人员。
林云志亲赴全国各地,到相关生产厂家进行考察研究,并多方调研咨询,组织利用现有技术力量进行二次开发,最终量体裁衣确定了适合15号自身特点和要求的方案。
“专家型”项目管理中的“授权”充分体现了对下属的信任感和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有效行为,而林云志正是在系统联调的项目管理中用活了“授权”这一理念,特别是要将自己所熟悉、所热爱的“技术性工作”让团队成员来负责,而自己将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联调的大局思考、获取资源、和运营监理的人际协调、激励团队的整体管理上。地铁项目规模大,参加系统多,专业分工复杂,加之项目中存在的一次性、临时性等特点,项目管理的内部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轨道交通项目社会性强,一般都是处于一个开放的系统中,与外界接口多,需要有关部门协作配合等。随着15号线联调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项目部一批年轻人也不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和在联调团队带领下按期成功的完成了中段的联调工作。
管理和技术是一对矛盾,林云志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他身上技术是要求非常的完美和绝对的。但是相对于项目而言,管理又是一种持续改善的过程。对他而言管理只有是否合理、有效之分,而没有完全的对错之别,追求十全十美的、完全准确的项目成果,不仅不经济,而且有时还是不可能的。“行胜于言”作为一名曾经的研发人员他是以目标、成果为导向的,而不是以过程、技术为导向的,作为联调的负责人,他提出了“为您服务,让您满意”的口号。从乘客、运营、业主的角度思考项目实施和最终交付成果。
15号线试运行后出现屏蔽门比车门关闭的时间要滞后几秒,现场施工人员认为只要都关闭了就可以。他本着从运营和乘客的安全角度出发,要求现场屏蔽门先于车门关闭,确保乘客的安全。车辆运行后发现牵引制动和地面再生制动电阻配合出现问题,他冒着严寒亲自在轨道上和变电所内测量电压电流波形,并对数据进行了仿真计算和预测,成功的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得到了含15号线在内的北京5条地铁线的实践检验,为北京地铁运营解决了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
从埋头施工到科技创新:
由拿来主义转向自主发明
正是由于北京城铁建设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尤其是联调过程中所涉及的多系统跨学科的技术,根本没有先例可供参照,林云志开始了由原来的拿来主义转向科技创新自主发明。工程项目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技术特长。系统接口测试时,编制了测试软件进行测试分析。通过对接口数据分析后,提出了新的接口通信模式。大大提高了系统间通信的可靠性。
同时,他带领项目部人员充分发挥目前信息网络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作用,开发了15号线工程互动信息平台,大大加快了项目部内部的公文和信息交流的速度。使得项目的动态信息能实时到达现场人员。
在施工中林云志研究发明了三轨自动检测装置,并申报国家专利,在15号线联调发挥了重大作用成倍提高了作业效率。自主设计开发的限界检测装置有效的保障了新车上线的线路要求。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思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集成软件是企业的核心软件,软件采用图表形式,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改变了以往大系统中的接口多、乱、杂的局面。针对系统联调中接口模式多的特点自主开发的接口测试软件用于系统间接口测试。确保了接口通信的可靠性是基于数十万次的实验统计的结果,而不再是以往单次的实验结果。
根据15号线 “大系统、深集成、专施工、精联调”的系统承包集成思想,系统集成+施工联调的模式,目前已经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