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吉利迎娶沃尔沃

时间:2010-03-22 21:36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平民迎娶公主有一千个理由供人猜测,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如此。吉利和福特于23日就收购沃尔沃商业条款达成一致,这起备受猜测的收购案终于“八字有了一撇”。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李书福第一次回应了最近一年来外界对于这笔“蛇吞象”并购的种种疑问。

  “让中国车走遍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车走遍中国”

  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这个世界顶级轿车品牌花了64.5亿美元,是当前吉利出价的三倍多。到2008年福特准备出售沃尔沃时,它的税前亏损高达15亿美元,而且还欠着福特35亿美元的债务。

  以20亿美元左右的价格购买今非昔比的沃尔沃,是赚了还是亏了?李书福有自己的一本账。“收购沃尔沃跟新能源汽车有关系。”李书福说,“新能源车是世界汽车工业的未来,到时,吉利生产的所有车都将是油电混合动力车。但凭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的进度。”

  福特和沃尔沃这十年来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仅从这点来看,李书福认为,吉利现在的竞购价“非常值得”。

  当然,李书福绝不仅仅是看上了沃尔沃的新能源技术。

  “对沃尔沃,我2002年就看中了。”李书福说。2002年,李书福刚刚拿到小轿车“准生证”,这时距离这位冰箱厂厂长带领车间工人手工敲打出中国第一台民营制造汽车已经整整四年,为了“造车梦”已经投入20亿元。

  当年李书福把自己用的奔驰车拆解开让工人仿造,他最初想打造的就是中国的梅塞德斯奔驰。虽然为了生存不得不从低端车起家,但是他从来没有对进军一流汽车制造商的梦想死心。

  “收购沃尔沃于国于民有利,与吉利的梦想一致。”李书福说,“我的梦想是打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中国车走遍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车走遍中国。”

  李书福为收购沃尔沃总结了三层意义:第一,通过收购沃尔沃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打通了一个通道;第二,对提升一个民族的品牌,让中国汽车立足于世界舞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三,有利于中国的消费者。

  对于无论产销量、品牌美誉度还是市场占有率都还在起步阶段的吉利来说,收购有着八十年历史,被称作全世界“最安全汽车”的沃尔沃,或者可以让梦想提前变成现实。当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核心知识产权的谈判。这也是通用、福特这样的美国汽车企业眼下剥离欧洲品牌面临的最大难处--美国车企作为卖方,在剥离品牌和资金投入的同时,还要在知识产权、专利技术方面争取利益最大化。李书福承认,知识产权的谈判比收购价格的讨价还价“还要复杂”。

  “沃尔沃还是沃尔沃,吉利还是吉利”

  “如果吉利真的收购成功,沃尔沃仍将是原来的沃尔沃,吉利仍是吉利,除了老板换成了李书福。”李书福说,“这将是两个完全独立运作的品牌。”

  正如目前双方谈判达成的最新共识:沃尔沃管理层依照其独立的商业计划开展运营,在新的所有权框架下,沃尔沃目前的生产和研发设施,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将保留。换句话说,从技术、品牌和企业文化的层面来讲,吉利将有意保持沃尔沃血统的一惯性,而不是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毁”了沃尔沃这家百年老店。

  “今后还是要依靠沃尔沃原有的团队,他们的职业化水平比我们高很多。”对于外界质疑的吉利是否能派出足够的人才团队来管理沃尔沃,李书福这样回答,“吉利收购澳大利亚DSI和英国锰铜到现在一年了,都没有派人进去,为什么要派人?”

  李书福认为,对于并购企业,唯一需要改变的是考核与奖惩办法。接管澳大利亚DSI和英国锰铜以后,李书福认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与外方的高层共同商定了新的企业管理制度、部门及个人的考核办法。“相当于港人治港。”李书福笑着说。

  混血的优势

  2009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实现净利润5.595亿元人民币,虽然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0%,但是与沃尔沃的亏损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这是吉利收购能力受到外界质疑的原因之一。

  不过,李书福似乎毫不担心资金问题。“吉利汽车的股价已经从最低的一毛五港币回升到了现在的四块五,意味着吉利的市值从30亿元港币恢复到了300亿元港币。”

  更有报道称多家银行和基金愿意为这次收购“保驾护航”。“投资的人,找上门来的太多了。”李书福说,“我们并不是谁的钱都要,还是要看资金投入的持久性如何。”

  人们还怀疑吉利的消化能力。沃尔沃被收购以后,是会变成花瓶,还是包袱?“不能简单地听人家引导,对这件事我们有自己的研究。”李书福说。在他的设想中,沃尔沃拥有品牌和技术,吉利则凭借其对中国的深刻理解帮助沃尔沃降低制造成本和打开中国汽车市场。

  李书福以吉利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为例,澳大利亚DSI用它的技术,在中国生产自动变速器,觉得设备投入要10亿元,但是在中国,5亿元就完成了。“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对于中国的制造优势,对中国成本的理解,他们是很欠缺的。”李书福说。

  在许多汽车评论家的眼中,这场门不当户不对的收购遭到了不少嘲笑。但是在李书福的眼中,恰恰是并购本身,会制造出真正的优势。

  “肯定会有文化差异,但是如果引导得好,使用得当,会产生混血的优势。”李书福说,“因为这种差异,从不同的角度,一定会有不同的意见,正好给企业的决策产生帮助。”

  “人类如果只在族群内部通婚,会生出痴呆儿,企业也是一样。”李书福说。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