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商部门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措施,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情系“三农”促增收
2009年,我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创新服务机制,强化服务措施,谱写了一曲曲服务“三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崭新篇章。
我市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坚持把培育发展“执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和龙头企业作为激活农业资源、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着力促进农村市场主体的“孵化”与“优生”。通过组织能人带动、龙头带动、市场带动、商标带动和部门推动,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54户、“执照农民”1.52万户,成为农村致富路上的“领头雁”。临泽银先葡萄高新技术种植基地引进高科技开发成果,培育发展反季节葡萄,带动周边县区32个乡镇的2832户农户种植绿色葡萄大棚6495座,人均年增收5075元。完善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分析报告制度,建立市场主体基本信息和信用档案。配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支持供销、邮政、商务和大型龙头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开展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重点培育蔬菜瓜果、玉米种子、脱毒马铃薯、脱水蔬菜、番茄酱、设施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仅南关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就带动周边20个万亩蔬菜乡村建设,产品辐射青海、山东等20多个省市。脱水蔬菜、番茄酱等优质农副产品远销日本、欧美等市场,形成了以爱味客马铃薯生产加工基地、金象种子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市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能力达70%以上,带动基地农户增收2.6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经纪人,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连接在一起。2009年,全市经纪业务量达1.7亿元,为兴产业、富农民、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面推动“一所一(多)标”、“一业一品”工程,层层制定商标培育发展规划,建立知名商标、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储备库。围绕玉米制种基地、马铃薯加工繁育基地、百万头肉牛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商标”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金象”种子被评为著名商标后,种子价格由每公斤4元涨到6元,3万多农户直接增收2.4亿元。临泽红沟葡萄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产品一度出现卖难问题,工商部门帮助合作社注册“遇仙桥”农产品商标,带动合作社农户人均增收1800元。截止目前,全市涉农注册商标达396件。以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型物流方式为突破口,积极开展引产帮销,组织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开展“农超对接”、“场厂挂钩”,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在工商部门的推动下,帮助长绿蔬菜、杰灵养殖、东庄西甜瓜、银先葡萄等11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建立农产品供销关系,在68家超市、13个市场设立56个特色农副产品专柜,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
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完善涉农合同行政调解制度,实施产前指导订立合同、产中监督执行合同、产后检查兑现合同的全程监管和跟踪服务。落实合同备案制度,备案订单合同50多万份,涉及订单农户26万户,订单面积210万亩,订单金额达30亿元。实行农资市场电子化监管,在农资经营户中推广使用“农资消费提示牌”和“农资消费放心卡”,提高农民消费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和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全市评定村级农资(食品)示范店1208户,登记配送货车265台,配送货值1.7亿元,建立农资、食品行业协会18个。扎实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查处农资案件173起,罚款104.2万元,没收查扣涉嫌假冒化肥149吨、种子32吨、地膜445公斤,有力地净化了农村市场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