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在山东周村和平文体广场,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扎着两台民间古老芯子,为元宵节民俗扮玩活动做准备。“这两台芯子分别展示的是《珊瑚缘》和《赠宝记》的故事。我小时候踩芯子,中年时抬芯子,现在老了就扎芯子,将来也让我的孙子进入踩芯子队伍。”在现场工作的王锡桐高兴地说。
周村是商业发达的“旱码头”,其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商埠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游艺)之乡。周村独有的芯子更是享誉四海,2008年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周村芯子起源明清时期,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每年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那天,周村老百姓都要进行社火祭祀表演。由于观者众多,很多人只能远远站着无法观看表演。受高跷和蜡烛灯台的启发,清康熙元年,周村人摹仿灯芯上晃动的幻影,将铁棍牢牢插定在类似灯台式的底座上,演出前,将挑选出来的孩童从足到腰和用来支撑的铁棍紧紧捆扎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踩芯子”的小演员,则装扮成各种戏剧人物,身上宽大的彩服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
历年来,当地政府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周村芯子历史文化遗产,年年组织举办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每年吸引中外游客和观众20余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