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随着国家支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以及重庆市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全面开展,三峡库区各区县各类市场主体取得了一定发展。截止2009年底,三峡库区15个区县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6.1万户。其中公有制及公有制控股企业1.62万户、私营企业3.98万户、外资企业0.14万户、个体工商户30.36万户,每万人拥有企业39.15户、个体工商户207.09户。全市工商系统主要采取了五项举措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产业发展,减轻移民就业负担。
一、降低准入门槛,激励支持投资者到库区创业
一是鼓励投资者以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为出资设立各类企业。2009年,投资者以股权、净资产、商标等形式出资设立公司254户;库区内企业因改制、合并、分立而进行公司设立登记或变更登记的,不受货币出资不低于注册资本30%的限制,截止2009年12月,累计7户企业受益。另外,对库区区、县政府投资设立的资产经营管理类公司,允许其全部以土地使用权、净资产、股权出资。全系统共支持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业投资、农业担保等涉农服务型企业共计214户。
二是凡在库区内新设立的企业,核定经营范围时,根据申请人意愿,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大类核定,扩展经营领域;经库区区县政府批准,可放开库区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全年累计受惠企业达1088户。
三是在库区设立应取得许可审批方能登记,且筹建期较长的公司(不含涉及公共安全和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业),工商部门先行颁发营业执照,核定经营范围为“经营筹建,未经许可审批和变更登记,不得从事经营活动”,确认其主体资格,进而大大缩短公司开业时间。
四是鼓励库区优势企业实施集团战略,母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由5000万元降低到5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注册资本之和由1亿元降低至1000万元,子公司数量由5个降低至3个,对参股公司和其他成员单位的数量不作限制。此政策惠及到库区企业38户,有效扩展了企业规模。
二、减少审查环节,为库区企业创造宽松的生存环境
一是工商部门认定的库区内年检免审企业,注册资本100万元以下(含100万元)、且经营范围不涉及高危行业的内资公司,上一年度7月1日以后新设立的公司,在工商年检中可不再提交年度审计报告。年检期间,库区16313户企业免予提交了审计报告,有效降低了成本。
二是在万州、涪陵、黔江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远程登记工作站的基础上,进一步简便手续。对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不涉及前置许可审批的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等工作,授权工作站核准,方便企业。去年共有579户企业获益;此外,147个落户库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申请设立登记时按优惠政策没有提交资信证明、合营合同、合作合同;159个外商投资企业申请办理住所、经营场所变更登记时,以土地使用权或建筑物通过竣工验收的证明文件来代替产权证明;允许自然人作为库区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中方投资者,累计14户企业受益。
三、切实减免费用,大力支持库区移民从事经营活动
一是库区农民在集贸市场或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以及库区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免于工商登记;二是对库区移民在市内申办个体工商户的,一律免收登记费、工本费,1350名库区移民在个体经济领域实现就业,免收费用3.11万元;三是库区迁建或招用移民达到企业员工总数50%以上,并与其签订3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56户企业,3年内免予收取年检费及变更登记费。
四、紧密协作,努力推进库区移民创业和就业工程
各移民区县结合实际,与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联合开展库区移民、库区失业人员培训会81次,举办帮扶就业招聘会8场。特别是万州等移民区(县)的工商局与个私协会联合建立移民技能培训基地,无偿对移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义务为移民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引导移民参与农村产业化改革,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然后到农村去承包荒山、荒坡、沙滩,从事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
五、全面实施商标战略,竭力助推库区形成“品牌群”
大力发展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培育一批著名商标、驰名商标,提高库区产品知名度。去年1-3季度,库区累计有注册商标8711件,其中农产品商标2322件,地理标志5件,重庆市著名商标117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