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七月CPI或见顶 下半年通胀形势难明朗

时间:2011-07-11 14:54 中国经济时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通胀形势 七月CPI

【中国驰名商标网-讯】一路小跑,CPI终于在6月份“破六”。

进入7月,坊间有关“破六”传闻不绝于耳,这一猜测最终在7月9日“水落石出”,当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涨6.4%,创三年来新高。1—6月CPI同比上涨5.4%,

今年上半年以来,CPI同比增幅一直在4.9%以上高位盘整,1月份和2月份均为4.9%,3月份“破五”达到5.4%,4至5月份CPI值一直在该水平波动,分别是5.3%和5.5%。

市场人士普遍预计,7月份CPI将见顶回落,下半年通胀压力不减,或进入下行通道,全年CPI涨幅在5%左右。

上半年物价高企,通胀压力一直处在上行通道,缘自三大因素推动: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和输入型推动。除此之外,影响今年价格总水平同比涨幅较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翘尾因素。国家统计局测算显示,6月份6.4%的CPI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约为3.7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约为2.7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的翘尾因素分别为3.7、2.6、3.2、3.1和3.2个百分点,占当月CPI同比涨幅的75.3%、52.6%、59.4%、58%和58%。有分析认为,即使上半年物价没有任何新的上涨,CPI仍然有3.7%的涨幅。

在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看来,上半年CPI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由于食品价格上涨所带动,而工业品价格和服务价格基本稳定。如果控制得当,不会引发全面物价上涨。

对于下半年CPI整体走势,李晓超担心,“一旦食品价格上涨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出现以房屋销售价格的叠加及其相互的作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还比较大。”

不过,经过去年以来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5次加息,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情况正在得到有效缓解。全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增速已经从30%左右的高位回落到5月末的15.1%。

市场人士分析,下半年物价回落的可能性较大。广发证券(000776)发展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崔永认为,物价目前确实处在一个上升通道,7月CPI有可能再创新高。物价在7月后回落的概率相对较大。一个重要的原因: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降到历史低位,M1代表社会总体需求的水平,在M1持续回落的情况下,通胀的增长将不可持续。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就认为,“CPI6.4%,2/3是食品贡献,1/5是猪肉。如果不出重大意外,下半年这两项都会下来。再有,剔出翘尾因素,环比CPI为0.277%,折年率3.5%左右,没那么吓人。”他认为,“重点还是管理通胀预期,存款利率调整很重要。”

不可否认,猪肉价格上涨成为拉高CPI的新因素。猪肉价格上涨的贡献率达到21.4%,推动食品价格上涨14.4%。在本轮物价上涨过程中,食品价格上涨是重要结构性因素,但各类非食品价格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成为加大物价涨幅的重要推动力量。虽然当前物价水平较高,通胀压力较大,但物价总体上仍处于可控范围。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预计,CPI同比涨幅将于今年三季度开始回稳,到四季度会明显回落。而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分析报告预计,2011年CPI涨幅将在5.1%左右。

不过CPI全年增速4%的目标尚难保证。6月份高达6.4%的CPI增速,表明在实施了一个时期的“抗通胀”政策之后,通胀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流动性过剩、成本推动、翘尾因素以及输入型推动等原因依旧在推高物价水平,而当前稳定物价许多有力的物质因素的作用却发挥还不够充分,且抑制通胀紧缩性政策的效力与拉高通胀的因素相比,仍然力量不足。紧缩政策的未来道路依然艰辛而漫长。

考虑到一些涨价因素的惯性还比较强以及有些因素的常态化和固化,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分析认为,今年我国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未来一个时期物价还会继续在高位,甚至到年底,或跨越到明年。因此,对今年高物价形势的预计一定要有足够的准备,而绝不可盲目乐观,轻言“拐点”的到来。

鉴于造成目前通胀局面因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不足以应对了。因此,还需要要全面加强价格调控和监管,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努力稳定市场预期,还要重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降低流通环节成本,促进产供销良性循环,避免对生产和供应形成抑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物价走势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央行行长周小川最近表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有时优于价格型工具。今年以来,央行使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次数要多于加息,此前,央行已宣布,7月7日起,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6.56%,同时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至3.5%。这是否在暗示央行下一次又该使用存款准备金率了?耐人寻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