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中国制造业要敢于和模仿说“再见”

时间:2011-08-11 09:46 中国新闻社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中国制造业

中新网8月10日电 香港《文汇报》10日刊出评论说,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复制”和“模仿”的路子,奠定了今天“世界工厂”的地位。如果我们坚守过去的生产模式,可能我们将举步维艰。中国制造业应该开始新的变革和反思,唯有自主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大批创新人才,才是发展之道。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培养了大批的产业工人,产业基础已经非常雄厚。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的起步,我们传统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渐渐失去,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也正在向周边国家转移。如果我们坚守过去的生产模式,可能我们将举步维艰。中国制造业应该开始新的变革和反思,唯有自主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大批创新人才,才是发展之道。

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别无选择地走上了“复制”和“模仿”的路子,奠定了今天“世界工厂”的地位。近些年,我们已经高度重视创新对制造业的改进和提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在工业化的渗透。

科技水平停留在简单创新阶段

据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报告显示,2010年全世界专利申请数量总共为16.29万件,其中,美国44855件,居世界专利申请量首位;日本32156件,居第二;德国17171件,居第三;中国12337件,居第四;韩国9686件,居第五。由此可见,在创新国家战略中,中国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可是,我们庞大的专利申请,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目前,我们的专利中主要还局限在实用型和外观设计方面,而且这些专利基本上还是中国专利,获得欧美国家认定的国际专利却非常少,发明专利则更少。由此看出,我们的科技水平还停留在外观设计和简单创新的阶段。

原始创新需要颠覆性的科技革命

我们知道,国家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仅仅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集成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原始创新。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国家“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十二五”工业转型和升级、“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等政策实施的大好时机,加快新兴产业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当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等新兴产业在技术上并未成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和试验基础,我们应该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务实的精神,大胆地探索,而不是局限在外观包装、结构调整等方面简单组合。我们始终认为,原始创新是一场颠覆性的科技革命,不是简单技术的迭加。比如,新能源汽车当前还主要局限在电机、电池、电控的技术突破上,可是就技术突破谈技术突破往往是很难真正实现突破的。

我们觉得,太阳能技术、风能技术、物联网技术、卫星传输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应该在新能源汽车上有充分体现,而不是仅仅考虑把内燃机搬下来,把电池组件放上去那么简单。一张薄薄的太阳膜就可以发电,那么我们汽车的车身是否可以改造成太阳膜覆盖,用来发电呢?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如何将风能转化为电能呢?卫星技术和传感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汽车是否就可以不用驾驶呢?我想,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几年就可以将这些想法变为现实。这样的创新我们认为才具有创新的意义和必要。

自主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代工”固然简单,但是风险也不可忽视;“模仿”虽然最快捷方式,但却是对知识产权的极为不敬;转型和升级固然困难重重,但是转过去就是一片蓝天。

中国制造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培养了大批的产业工人,产业基础已经非常雄厚。随着周边国家工业化的起步,我们传统的低廉的劳动力优势正在渐渐失去,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也正在向周边国家转移。如果我们坚守过去的生产模式,可能我们将举步维艰。

中国制造业再发展应该开始新的变革和反思,唯有自主创新,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培育大批创新人才,才是发展之道。而且,我们的创新要绝对放弃“仿冒”和“复制”,全社会要树立尊重知识产权的理念。

创新是需要勇气的,也是需要时间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科技创新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成功的,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住气,在思想上做好准备。在政策上,国家应该集中扶持一批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科研项目,给予积极的经费支持,应该大胆地鼓励民间科研和企业科研。凡是具备条件的研究机构都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