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静态的“非遗”信息储存、活态的口传技艺的传播方面,新闻出版部门负有神圣的使命。处在“非遗”保护前沿阵地的河南省出版集团及其所属图书、音像出版社抢抓机遇,通过多种渠道全方位地配合支持河南地方戏“非遗”保护,推出了诸如《中国豫剧》、《豫剧艺术通论》和大量戏剧名家评传、戏剧流派代表人物的音像专辑。目前,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已着手建立信息完备的“河南戏剧信息数据库”,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已与河南省出版集团签订协议,筹划将其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重大规划课题“河南地方戏研究丛书”、“近现代社会转型与河南戏剧的变革”等以大型丛书的形式出版发行,借此建立“非遗”保护的长效运行机制,推动河南戏曲“非遗”保护的健康发展。
在发挥各级政府在“非遗”保护工作进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协调建立列入国家“非遗”名目的声腔剧种传承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稳固互信的合作机制,也是“非遗”保护不断深化和提升档次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点上,河南大学河南地方戏研究所和河南师范大学“非遗”保护中心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成立六年来,积极开展怀梆、宛梆、大弦戏、大平调、豫南花鼓戏、灵宝皮影戏等稀有剧种的田野调查,与各剧种传承人密切配合,抢救整理出大量戏曲文本和演剧史料,以电子文档形式保存了弥足珍贵的民间戏曲抄本,采访记录了多位剧种传承人口述的戏剧史料和原生态唱腔,为展开濒危剧种的系统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与之同时,为了引导在校本科生和戏曲专业研究生贴近和关注珍稀剧种,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各地实地调查稀有剧种的生存状况,不定期地邀约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怀梆、宛梆、大弦戏、二夹弦等专业或业余剧团来校演出,并约请各剧种传承人到校作专题讲座,使在校学生受到别样的艺术感染。河南师范大学则在怀梆文化生态环境的调研、二股弦的发掘整理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2010年冬,河南师范大学配合河南省文化厅举办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牧野论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周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该校师生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