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探寻银行三大暴利之源 存贷差成高额利润大源头

时间:2012-02-06 08:18 未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中新网2月6日电 (金融频道 曹慧敏)综合报道,“中国银行业暴利超烟草石油”言论一出,再次引发对银行暴利的大“讨伐”,而银行2011年的业绩数据确实印证了“暴利”的说法。有分析指出,高息差、频收费、狂发理财品成为银行的三大暴利之源,而最终的受害者却是广大的存款人、借款人和中国的实体经济。

  “暴利+高薪”:银行令其他行业“羡慕嫉妒恨”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指出,“中国银行业暴利超烟草石油”,此言一出,再次引发银行业暴利的集中大讨伐,银行业几乎成“千夫所指”。

  虽然银行业2011年度业绩尚未出炉,但目前披露的业绩快报仍可作参照,如深发展发布2011年度业绩预告称,公司预计2011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99.94亿元-106.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60%-70%;浦发银行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72.36亿元,同比增长42.02%;兴业银行全年实现净利润255.1亿元,同比增长37.74%。截至目前已公布的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均超市场预期。

  根据银监会统计数据,去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利润接近于2010年全年的税后净利润,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2.1%,营业成本增加2085亿元,人均利润近40万元。据此预估,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会超过1万亿元,那么人均利润会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去年前三个季度实现利润3.68万亿元,但这些企业有8700多万人,人均利润不到4万元。

  与此同时,高额利润下,银行业的丰厚薪酬和年终奖同样令其他行业“望尘莫及”,继续让人“羡慕嫉妒恨”。

  据有关数据披露,2011年,在银行三年以上的一般工作人员,年终奖大都在8万元左右,加上半年奖、季度奖等,全年奖励性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而供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比大型国有银行更多些。

  而在各行业的薪酬排行中,金融业同样傲视群雄,成为就业选择中的“香饽饽”。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职工收入排名第一的为民生银行,人均发放薪酬高达19.07万元;紧随其后的是招商银行,半年收入达到17.89万元;宁波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位列第三、第四,收入均超过16万元。而在16家上市银行中,除了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北京银行没有超过10万元外,其余10家银行上半年人均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暴利之源:高息差+频收费+狂发理财品

  首先,存贷差是银行高额利润的大源头。2011年1年定期存款利率是3.5%,而1年-3年的贷款利率却高达6.65%。这样政策,确保了银行业3%的利息差,可谓“坐等收钱”。

  2011年前三季度,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其他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在利息收入方面,五大行的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下;而其他股份制银行利息收入增长则相对突出,除兴业银行增幅27.6%以外,其余银行增幅均在30%以上,其中华夏、南京、民生三家银行的增幅超过40%。

  2012年2月4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在谈到中国利率市场化时指出,中央银行还在调控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控制了存贷款的利差,中国金融业丰厚的存贷款利差是他们获取利润的重要的来源,这也是得到市场众多批评的一点。

  也有分析直接指出,存贷款利差能喂肥银行有其先天优势,主要是因为这个利差是由国家规定的,国家给银行较高的利差,银行就能保证赚更多的钱。

  其次,除去稳赚的“高息差”,银行还有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和佣金收入,这部分普遍高于“息差”增长的速度,占银行营业收入比重逐步提高,日益成为银行利润重要增长极。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的服务项目共计1076项,其中226项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在银行业服务项目中,个人业务服务项目共276项,其中个人有偿服务项目共196项。换而言之,从你因为银行卡开始跟银行打交道起,你的“付费之旅”也就起程了。

  据武汉大学法学教授孟勤国披露的《银行卡收费不当问题调查研究》报告指出,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7年时间增加了10倍。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