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个人信息泄露形成黑色产业链 几乎人人“裸奔”(2)

时间:2012-04-17 08:59 中国青年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更难啃的“骨头”则由黑客出马。据媒体公开披露,黑客实际掌握用户数据库的数量已超过1亿条,中国黑客的黑色产业链规模或高达上百亿元。

隐私挖掘深、危害大,严重者损失千万元

在接了快一周的中介电话后,王鸿儒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自己正在成为透明鱼缸里一条供人肆意窥看的金鱼。

“聊着聊着,我发现,这些骚扰电话所知道的信息,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深。”他现在开始担心身份证号安全,一旦同时遭泄,“我不就彻底在商家甚至不法分子面前‘裸奔’了?”

他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虽然前文提到的中国青年报所做的社会调查显示,“最容易遭到泄露的信息”的前三位,分别是“电话号码”、“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和“家庭住址”,但情况远没那么简单。事实上,中国青年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各泄密渠道的“围追堵截”之下,你的职业和单位地址、教育背景、银行存款、机动车登记信息,甚至消费习惯、指纹、血型、病史……大大小小的个人隐私,很可能早已被“一网打尽”。

“别看消费习惯之类的‘边缘信息’不起眼儿,它可是商家实现广告‘精确投放’的依据。别的基本信息,就更不用说了。”那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息买卖业内人士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信息买卖市场早已将你的信息深度“挖”到极致,“身份证号被泄露也见怪不怪。”

这足以令人不安。

“骚扰和诈骗电话只是‘入门级’危害,更大的隐患在后面。”王鸿儒以一个律师的视角说,“注册信息被破解,我在网上会不会被人‘冒名’?有人用我的身份证号挂了失,我的东西不就成了别人的?”

他担心的事,有的已经发生。

王鸿儒的朋友李晴最近发现,自己的淘宝账号被“入侵”了。“没有财产损失,但我之前给一个店家的差评被撤了。”即使如此,她依然忧心忡忡。由于注册的网站太多,为避免忘记,李晴都使用了同一套密码。“现在后怕的是,一旦我的工作邮箱和其他账号也被入侵了,后果不堪设想。”

李晴对“秘密失守”的担心,绝不限于他一个人。而周庆山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还只是别人对你隐私信息的“初级利用”。

“冒名办理信用卡再恶意透支,筛选你的银行卡密码划走钱财等,都是威力更大的‘定时炸弹’。”他说。

电信莫名欠费数千元、信用卡无端欠款20万……记者发现,类似天上掉下来的账单,已屡见不鲜。而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件更令人咋舌: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以每份十元或几十元的低廉价格,大肆向犯罪分子兜售银行客户的收入、详细住址、手机号、家庭电话号码,甚至职业和生日等信息,致使犯罪分子筛选出了最有可能的六位银行密码。

不待反应过来,受害人账户中的3000万元,就已不翼而飞。

维权成本高,打击力度低,多数“任人欺”

更让王鸿儒郁闷的是,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信息泄露,连他这个律师也只得忍气吞声。

“对个人信息泄露,鲜有个人起诉的案例。因为诉讼成本太高,同时,维权手段也不完善。”周庆山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

记者发现,与王鸿儒作出同样选择的人,是大多数。在2011年底中国青年报所做的社会调查中,有七成受访者在个人信息遭泄后,选择了“忍耐”。只有三成人会以要求相关网站删除自己的信息、查询谁是泄露者或者举报等方式,作“绵薄”的抵抗。

而这一比例,在今年4月新华网披露的工信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调查结果中,降为一成,首要原因是“调查取证困难。”

“从民事诉讼的角度看,一般人很难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方式、被谁泄露的,所以,想要起诉他人泄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成本非常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王鸿儒不是没有试图查问过骚扰者的“信息源”,但“对方不是含糊其辞,就说是从手机号段里随机抽取的。”王鸿儒无法从千头万绪中锁定“黑手”,几次之后,只有放弃。

“泄露他人信息,暴利又安全,更让违法者肆无忌惮。”阚凯力教授感慨道,泄密者与被泄密者,几乎成了刀俎和鱼肉。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