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驰商标网讯)6月21日,中国移动与银联达成合作框架协议,中移动手机用户可在印有非接触受理标识"QuickPass"的POS机上通过“刷手机”进行远程支付操作。
在此之前,移动支付存在两种技术标准,分别是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和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合作达成后,中国移动未来将转移至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并推出SIM卡内置、贴片及挂件3套解决方案。
中移动与银联的合纵,意味着移动支付由中移动、银联和第三方支付的三足鼎立格局转为两大阵营。但本周有消息称,下一代iPhone将会内置近场支付芯片,试图占领移动支付市场。一旦以苹果为代表的终端设备商入局,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格局将更加复杂。
移动银联合纵
易观国际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用户数达1.87亿户,交易额达742亿元,同比增长67.8%。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3.87亿。
在市场迅速扩张的同时,国内三大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公司和金融机构纷纷加快了跑马圈地的速度。
对于和银联的合作,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平台,手机支付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目前我们和银联的标准已经统一,平台也搭建起来了,下一步要尽快把NFC(近距离无线通讯)的功能内置到手机中去。”他进一步透露,接下来双方将在50个城市进行试点。
中国联通同样不甘落后。该公司早在2007年便开始与银联合作,推出手机钱包业务。今年4月,中国联通又成立了全资子公司 “联通支付有限公司”,并宣布将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基于电子现金的近场支付产品并启动试点。截至目前,联通支付公司已与20多家银行及银联、万事达卡和多家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展合作。
相比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虽落后一步,但发展情况却领先对手。2010年,中国电信联手中国银联推出“翼支付”,旗下多款手机支持各类行业卡、公交卡、校政企内部卡账号、银行卡等支付方式。截至目前,中国电信翼支付的累计交易额已达到169.6亿元。
此前,移动支付存在两种技术标准,分别是中国银联主导的13.56MHz和中国移动主导的2.4GHz。由于牵涉金融和通讯两个行业产业链上的多重因素,多年来移动支付国家标准迟迟难定,致使行业发展遇阻。因此在现阶段,移动运营商和银行机构的合作将是解决标准之争最快捷有效的方式。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近日也透露,移动支付标准有望年内出台。在近场支付领域,已经确定为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相关标准体系的建立和政策的许可将为移动支付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电信业资深观察人士马继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运营商发展移动支付,一直存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得到解决,行业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方支付势力扩张
除了运营商在发力外,支付宝、财付通、易宝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移动支付业务也在向用户生活领域全方位渗透,生活缴费、机票酒店、信用卡还款、网购货到付款、理财等无所不能,并在产业链上展开了纵深合作。
支付宝今年3月开启物流POS战略,计划未来三年向市场投入6万台支付宝POS机,这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发展线下支付最大的一次扩张。
此外,支付宝方面还对外透露,自推出手机端条码支付以来,目前已有超过1500万台手机使用过支付宝进行手机付款,且以每天新增9万台的速度扩张,能支持90%以上手机电商软件。目前,支付宝除了可以在苹果、安卓、塞班和部分非智能手机上使用安全支付之外,自带手机浏览器的用户也能通过WAP方式支付。
腾讯旗下第三方支付公司财付通依托腾讯数亿用户资源,业务也在强势增长,其手机客户端已支持缴费、消费、转账、购物等生活应用。目前财付通还可支持数十家银行的信用卡还款。
同时,财付通对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持续关注,未来将通过挖掘用户的交易信息和支付信息,联合线下商家提供电子优惠券和消费者权益等服务。
另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易宝支付则将多元化的移动终端覆盖、跨行业的移动支付应用进行整合,形成消费、娱乐、商务一体化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如欧洲杯期间,易宝支付就联合招商银行和58团购网站共同推出优惠活动吸引移动终端用户。
易宝支付总裁唐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移动支付的关键在于整合银行、终端商家和应用开发者资源,移动支付本质上是一个工具,同时还有很大的生态价值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