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MBA最早出现在80年代初期,当时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经济转轨时期,中国政府深深感到要振兴中国经济,首先需要优秀的管理人才。因此,1984年,原国家经委与美国、欧共体、英国等陆续联合举办了国际合作工商管理培训,这是MBA最早的雏形。之后伴随中国经济迅速崛起,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加深,与之相应的管理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能够实现在国际环境中高效经营的管理人才更加稀缺。中国不断引进国外师资与经验,大力发展深圳MBA、EMBA教育体系,希望依靠商学院提供大量能够适应不断国际化经营环境的管理人才。
MBA教育在中国的发展非常迅速。1991年中国教育部首批批准清华大学emba等9所大学试办MBA项目。1997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MBA为一个独立的硕士学位,此时,有MBA项目办学资格的商学院已有56所。至2008年,中国拥有MBA招生和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达127所。MBA:mba.22edu.com招生人数在1991年尚不足百人,2008年达3万余人。截至2008年9月,全国累计招收MBA学生21.2万人,其中10万余人获得了MBA学位。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令经营压力、就业压力骤增,在企业管理者和“白领”族群中引发了新一轮“充电热”。来自多家教育机构的信息显示,MBA和EMBA教育已经显现升温迹象。与此同时,商学教育的过快发展却也带来的一些问题。MBA教育从理论上讲应该能够解决传统教育体系下知识与实务脱节的问题,然而,实际上兼有先进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和实务经验的教授非常缺乏,而许多开办MBA项目的商学院也根本不具备培训MBA的条件。即使是一些著名大学的商学院也存在合格师资短缺的问题,也常出现上百人“超级大班”。“我们上课就像开会听报告,哪有充分时间相互交流,倾听别人意见,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也很少。” 一位在职EMBA:emba.china-b.com如是说。师资严重短缺的后果是培养的MBA质量良莠不齐。
2004年《经理人》杂志对中国的MBA项目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评估。从调查获得的数据来看,MBA毕业生对教师和教学的评价普遍比较低,而企业雇主对所聘用的MBA毕业生的评价得分也不高。说明目前中国MBA教育存在不少的问题。MBA教育是否能够培养出与日益国际化的商业环境相适应的管理人才着实令人担心。实务界普遍认为,由于教授MBA的商学院良莠不齐,教授水平跟不上,所培养的MBA学生的质量并不见得好于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研究生。而在我们收集数据过程中,直观看来,上市公司中聘请MBA为公司CEO的并不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务界对MBA的看法。虽然中国的MBA项目有泛滥成灾之势,给整个MBA领域的声誉造成不良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名牌商学院是很认真地在做项目,他们花重金从国外引进师资,同时不遗余力的提高本土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比如,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常任EMBA:emba.22edu.com教授中来自国际的占40%。厦门大学是率先与哈佛商学院达成战略合作的国内商学院,每班保证有两名来自哈佛的教授授课,并且与哈佛合作进行案例研究。这些商学院既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教学方法,也重视对国内管理实务的研究;既重视培养MBA学生的国际视野,也重视培养学生解决中国实务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些商学院能否培养出适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不仅如此,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这两个走商业化模式的商学院开办的MBA项目在国内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度全球MBA百强排名中名列第11位。而长江商学院则在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沿阵地。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管理学院(UTD)发布的商学院研究成果排名,长江商学院进入该名单十强之列。
为区分不同院校MBA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育龙网:www.china-b.com借鉴黄志忠、熊焰韧(2010)的划分方式将中国商学院MBA项目分为以下五种办学模式。一是中外合作模式,该种办学模式是中国最早一批商学院所采用的。学院主要依靠国内师资,也聘请一部分国外(主要是美国)的师资。国外的师资对本校教学起顾问作用,学院主要靠对本校原有教师队伍的再培训,来提高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