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知识产权“软绳套猛虎”--河北企业需要“智造”

时间:2010-03-22 19:30 新华网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聚焦我省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篇)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   “可别小看专利,这就像‘软绳套猛虎’,一项小小的专利,很可能会让一个企业一败涂地。”我省一知名企业的老总曾做过这样一形象的比喻。   这位老总在南方某地考察时惊异地发现,当地企业已申请了和该企业生产产品相关的专利。回来后他请有关部门进一步检索,才发现国内有关这方面的专利已申请了800多项。作为国内行业的龙头老大,该企业却只拥有4项专利。这800多项专利无疑是企业前进道路上一个个“地雷”,稍不留意,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一企业遇到的麻烦,已成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我省乃至我国企业所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具有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的占有上,知识产权已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和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基础。为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生产力。   而在我省,知识产权却仍是大多数企业的软肋。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九成未建立研发机构,八成左右未开展研发活动,新授权专利中仅有两成来自企业———企业在自主创新中仍是“配角”!   “三流的企业卖产品,二流的企业卖技术,一流的企业卖专利。”由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我国乃至我省的绝大多数的企业只能处于卖产品的阶段。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些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日益规范,向外国企业支付的专利使用费也相应大幅度上升,这就使得那些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越来越难以为继。由此可见,知识产权已成为我省企业必须跨越之槛。只有跨过了这道门,我们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   不能重技术轻专利、重成果轻申请   专利拥有量少,除了与创新能力有关外,旧有的成果管理机制也难辞其咎。   重技术轻专利、重成果轻申请,这是我省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一个普遍现象。在我省每年涌现的大量国内、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中,申报了专利的寥寥无几。   为何会出现这种状况?省内某高校一名负责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士一语道破天机,科技成果鉴定获奖后,主要完成人除可获得数量可观的奖金外,由此派生出来的优惠待遇还有不下20种,比如晋职加薪、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住房分配、退休工资待遇及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等,可以说一日获奖,终身受益。与成果鉴定相比,专利对个人的影响则要小得多。而且,申请专利和维持专利需要经费投入,专利的转化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短期内难以见效,无形中更加助长重成果、轻专利的倾向。   成果评审,车水马龙;专利申请,门庭冷落。重成果、轻专利,科研与市场“两张皮”现象制约了知识产权创新机制的形成,也使我省一些单位尝到了苦头。我省某单位研发了一种新药,并且已在有关部门立项。当研发人员带着它到国外与同行合作交流时,却被合作者抢先申请国际专利。   “我们原以为方剂是会变的,保护的意义不大。人家一申报,自己才觉得问题大了。人家申请的是垄断性专利,只要是治这种病的,即使方剂有所改变,仍在保护范围,我们的观念太落后了。”一位研究者懊悔不迭。   政府助力企业方能轻装   买得起骡子愁配鞍,守着金山讨剩饭。造成我省企业申请专利不积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专利申请费、维持费问题。据了解,发明专利从研制开发到投入生产,一般需要几年的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果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是很难把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   比如,在国内申请一项基因专利,只需花费人民币3000元左右,但申请国际基因专利的费用却高得多。昂贵的国外专利申请费,对于经费本来就不足的我省科研机构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李文采指出,不管申请费有多高,这笔费用仍是不可缺少的,是必须计算在产品价格中的固定成本。如果忽略这种成本费用,正好给了人家侵权、反倾销的最佳借口。在进军国外市场方面,众多厂家仍沿袭在国内的做法:通过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在价格上取得优势。这实际上是极不可取的,应该用专利去“跑马圈地”。因为一项专利权往往意味着一块“垄断”的市场,代表着一份独占的现实的或未来的高额回报……   由此看来,该花的钱一定要花。如果贪图省点小钱,到头来被别人用知识产权这条“软绳”缚住了自己的“猛虎”,这个账怎么算都划不来。   针对这种情况,我省日前设立了发明专利申请资助资金,从省财政每年拿出80万元资助发明专利申请或授权。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等12个厅局还于去年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按照该意见,科技含量高、有市场前景的专利、植物新品种权项目,将在资金上得到重点支持;对具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建立专利、植物新品种信息数据库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定经费支持;获得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的成果,优先推荐省级科学技术奖……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