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灾后重建:用科技营造美好家园

时间:2010-03-22 19:51 知识产权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记者 吴艳] 5月12日,一场8.0级特大地震突袭汶川。转瞬间,数万同胞的生命被遽然吞噬,精心营造的家园化为一片废墟。一场用爱心铸就的生死大营救之后,擦干悲伤的泪水,我们发现,抗震救灾刚刚开始,更现实、更艰巨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那就是灾后重建。 据悉,这次地震灾害造成的建筑、市政、道路、水利及通讯设施受损空前严重。仅四川省倒塌和损坏的房屋就有400多万间,交通基础设施损失约478.2亿元,近20个市县的供水设施严重损坏,都江堰市等部分城市的电网和其他的管网普遍损毁。此外,市政设施也受损严重。    面对巨大的灾难,党和政府紧急行动,一边抗震救灾,一边着手筹划灾后重建工作。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科技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遥感飞机、生命探测仪、小气垫、液压钳等等,为营救废墟下的生命赢得了不少时间。而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用科学的方法、科技的手段营造美好家园依然重要。    5月2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总指挥温家宝主持召开会议,成立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据悉,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由来自中国地震局、科技部等10个部门、涉及地球物理学、大陆动力学等22个专业学科的30名专家组成,主要任务是开展灾害评估工作,组织地震科学考察和研究,为抗震救灾和灾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汶川地震后不久,科技部也向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发出了《关于做好科技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援。另外,还针对救灾减灾和灾后重建面临的技术问题,筛选、推广一批实用技术,编制实用技术手册,对灾区救灾减灾、灾后重建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要求各地科技管理部门根据需要,优先安排抗震救灾应急和灾后重建科技项目,加大对抗震救灾相关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的支持力度。    据悉,为解决灾区居民的短期住房问题,国家一方面向灾区紧急调运和加快生产帐篷,一方面速建过渡房。5月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决定20个省市向四川提供每套20平方米左右、共100万套的过渡房。科技部也利用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抗震救灾用装配式集成建筑房屋技术,为都江堰、北川、汶川等3个灾情较重地区各提供1000平方米房屋,并根据地震重灾区建设该类房屋的实际需求和规模,及时提供相关技术支撑和服务。    在加快房屋、市政、交通、医疗、通讯等基础设施重建的同时,灾区恢复农业生产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近日,四川省农业厅印发了关于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技术方案的通知,研究制定了《地震灾后粮油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地震灾后经济作物恢复生产技术方案》等,要求各地结合实际,细化技术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另外,为减轻次生水灾害和水问题的影响,发挥科学技术和技术标准在水利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支撑作用,水利部也组织科研单位和专家,紧急编印了《地震次生水灾害与水问题应对措施》、《抗震救灾与灾后重建水利实用技术手册》和《水利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技术标准汇编》等系列科技读物,并运送到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灾区,免费提供给灾区广大群众和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使用。    有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爱心支持,有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重建的家园会更加美好!(责任编辑 依然)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