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就自主创新问题作了重要论述,强调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从科学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学科领域,形成了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但毋庸讳言,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
之所以如此,除了基础较为薄弱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往实行的“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进之路形成了一种不利于自主创新的路径依赖。诚然,后发国家通过技术引进、模仿、消化和自主创新时间链条,可以最节约时间实现科技的起飞。但是,由于过于重视技术引进和模仿,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以致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未有大的提升。
这种路径依赖的形成,固然有客观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自主创新的认识不足,时至今日,包括企业界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内的相当多的人看不起我国的自主开发能力,对中国能否掌握核心技术缺乏自信,把国家科技发展的希望寄托在技术引进上。抱有这种思想是无法进行自主创新的。据悉,广东省今年1-4月外贸出口有较大幅度的回落,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圳华为和中兴公司的出口仍然保持62.4%和34.2%的高速增长。这个事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作用。
其实,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难以通过花钱买到的。核心技术往往意味着技术霸权、市场霸权甚至是话语霸权,意味着庞大的国民财富。特别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许多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自身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用技术控制市场和资源,形成了对世界市场特别是高技术市场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其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会轻易外卖。
因此,有必要让全社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自主创新则是第一竞争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自主创新又是提高科技水平的关键。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创新极大地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但是,自主创新并不能自动实现。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对自主创新的信心问题,尽快在全社会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其次,要从科研体制改革入手,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与此同时,还需从国家层面整合创新要素,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改进引资政策,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行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政策,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持续创新的组织保障。
在这些制度安排中,自由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自主创新的内容来看,它大体包括三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将多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方面,都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密切相关,特别是后两方面,主要是企业的任务。
创新型企业的形成,首先是要有自由企业制度。在市场自由中,核心是企业自由,没有企业参与交易的自由,也就不可能形成市场,更不可能形成自由的、有效率的市场。应确保企业能够拥有在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基础上所享有的自由创业权、自由经营权、自由交易权以及自由支配或处置财产权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鼓励企业家和群众对自由开放精神的向往和对自由市场利润的追逐。只有从根本上确保一大批高举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大旗企业的崛起,方能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财富形成的主要源泉。中国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彻底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被动局面和被动地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的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支撑点就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