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微笑曲线,它的大意是:在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中,研发、生产、行销诸环节的附加值曲线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的形态,即研发和行销环节附加值高、生产加工环节附加值低,大体呈“V”形,很像人微笑时嘴唇的形状,俗称产业“微笑曲线”。
今年上半年,浙江农业以“六大提升行动”和“十项增收举措”为行动支点,获得了亮眼的成绩:农业增收31亿元,农民人均增收97元,实现全年增收目标的60%。然而,下半年的步履却并不轻松,全球金融风暴的余波依旧环伺着浙江农业,以生产和初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重大挑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从微笑曲线的两端突围则是重要的路径选择。
依靠科技
让有限的土地增值
今年年初,一场“橘殇”开启了浙江农业品质提升工程的序幕,科技推广首当其冲。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业主导产业优良品种引进、繁殖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多项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一时间,设施农业掀起一股热潮,“百万亩喷微灌工程”迅速铺开。余姚市临山镇种植大户干焕宜如今种葡萄只要坐在电脑前,远程监控葡萄园的湿度和温度,随时调节,并用喷滴管洒水、施药。种了20多年葡萄的干焕宜自从采用喷滴灌技术后,葡萄采摘期延长了一倍,效益可观。目前,余姚市设施农业面积达40万亩以上,据测算,该市16万亩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十大特色产业基地中,70%的土地亩均产出超过万元,而一般农户的亩均产出仅一二千元。去年,该市设施农业为农户增收1亿多元。
越来越多的农民热衷设施农业,告别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作方式。截至目前,项目核心示范基地设施蔬菜年亩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合计年增效益1620万元;辐射推广面积39.8万亩,合计年可增效益1.19亿元。
设施农业的内涵并不仅止于先进技术和设施的运用,还包括了高效种植模式,即农作制度创新。嘉善县通过发展“千斤粮万元钱”模式,用高额的土地回报使当地农民成功致富。这一模式为,上半年种植大棚瓜菜,下半年种植水稻,全年一亩地经济收入超万元,稻谷产量超千斤。在此基础上,嘉善还推广隔年水旱轮作种植模式,已有“瓠瓜—西瓜—樱桃番茄—瓠瓜—晚稻”、“草莓—辣椒—西瓜—草莓—甜瓜—晚稻”等10种主要模式,占设施栽培面积的25%。目前,菜稻轮作模式已经成为我省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
打造品牌
寻求农产品溢价效应
“有了商标品牌,泥土地里也能刨出金子来。”这是安吉农民口口相传的致富经。据有关部门调查,有品牌的农产品一般比赤膊产品增值20%。对农民增收致富来讲,品牌价值是衡量增收增效的最终指标,随着浙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不断深入,浙江农民越来越感受到品牌带给他们的巨大效益。
13年前,临海橘农在将“岩鱼头”图形及文字申请注册商标时,他们不曾想到有朝一日“岩鱼头”会成为“中国第一贵”的橘子商标品牌,每公斤的单价连番十几倍,从几元钱一下子提高到50元一公斤。如今,像岩鱼头一样牛气冲天的橘子,在临海蜜橘家族中并不鲜见,“忘不了”、“一见喜”等蜜橘也紧随其后,在壮大品牌的过程中寻得了可观的效益。
近年来,我省农业部门整合浙江优质绿茶资源,打造浙江省十大绿茶品牌,并且带领茶农走出浙江,走向世界,举办声势浩大的浙江绿茶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浙江绿茶品牌形象,取得了显著效益。
安吉就创造了用品牌带动一个产业的神话。2001年1月,安吉白茶成功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后,形成了产业育品牌、品牌壮产业的良性循环,安吉白茶的市场美誉度迅速提升,已发展成为安吉农业一个特色支柱产业,成为安吉对外形象的一张金名片。目前,安吉白茶的种植面积已达9万亩,种植户5800户,茶叶加工企业350家,年产量675吨,产值6.75亿元,更在上海专场拍卖会上创下“三克黄金买不到一克安吉白茶”的记录,2008年为全县农民增收1875元。
正是因为品牌效应带来的效益让农民增收致富尝到了甜头,浙江省的农产品注册商标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我省累计涉农注册商标6.3万件,居全国前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总量达到68件,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有农产品类驰名商标7件,同样居前。
农产品品牌消费的时代已经到来。
农业服务业
让农民分享三产收益
服务业是目前浙江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体的生活性服务业,已成为浙江农业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功不可没,仅去年一年就为我省6万多农民带来了66亿元的大蛋糕,人均创造产值10万元。今年上半年,我省又推出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和优秀线路20条,各地新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221个,吸引游客284.5万人。
农机、植保和测土配方三大支柱共同构成的生产性服务业也成为农业领域的一大新兴产业。
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但人均不足半亩的浙江,实现机械化最现实道路是发展农机服务业。2008年全省农机服务业吸纳劳动力191.28万人,实现农机总收入140.57亿元,比上年增加14.68亿元,增长2.6%。其中农机化作业收入122.25亿元,农机维修收入3.25亿元,同比上年均增长8.0%。农机服务业为农民人均增收424.9元。
在浙江,治虫打药施肥也不再是农民种粮必做的功课。自从2006海盐县成立浙江首家植保合作社以来,各地的植保施肥服务已不再是新鲜事,如今农户只要打个电话,植保、肥料合作社社员就会上门开展专业代防代治代施肥服务,不仅省力、省钱还大大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据悉,全省早稻统防统治面积32万亩,比去年增2倍以上,防治面积近100万亩次,防治效果95%以上。全省按照‘测、配、产、供、施’一条龙服务的测土配方施肥运作体系,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230.95万亩,涉及农户382.19万户,共节约化肥6.25万吨,节本增效12.54亿元。
而在生态农业日趋兴盛的当下,沼气服务产业也初露端倪,不但开辟了农村新源,还实现了沼气工程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松阳县沼气池建设能手叶雯平,联合当地8位技术骨干共同出资建立了全省首家沼气专业合作社。用户只要交纳120元即可入社,享受15年的沼气服务。这一服务受到了当地农户的欢迎,至今已有9000多沼气用户。合作社也获益良多,不仅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还开拓了增收渠道,至今已积累资金13万元。沼气服务业初露端倪。
物流配送业
弥补农业产业短腿
作为农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环节,物流营销一直是农企和农民的短腿。浙江做了诸多探索,绿色通道、超市与基地对接等创新都大大缓解了农产品销售和物流压力。而浙江农华配送中心的应运而生,则作为一个农副产品配送的龙头,带动了我省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
作为“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平台”,“农华”模式以联华遍布全省的260余家连锁网点为市场,以全省1120余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实现了农产品的产销直接对接。对农企来说,依托“农华”实现点对点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入超市的门槛和成本。而且以前超市往往要3个月才结账,等于压货两个月。现在配送中心7-10天就清账一次,加速了农企和合作社资金的回笼。同时,通过与配送中心的深度合作,也让农业企业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包装、配送等生产新要求。而超市,通过配送中心也降低了物流成本,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与优质。目前,“农华”仅杭州的配送点就有世纪联华超市40多家门店、10多家酒店和一部分中小学校,并在嘉善、黄岩等地建立了配送网络分支。
与此同时,网上物流业也足以与现实物流相媲美。浙江首创农民信箱,通过网络与手机连接,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产销对接、农技咨询指导、信息发布查询、民情反映、防灾预警等五大服务。目前浙江农民信箱注册用户达230万户,仅去年一年便实现交易额15.8亿元,降低营销成本约9564万元。今年开通的农民信箱“每日一助”活动,通过手机短信,将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传达给全省目标用户,短短3个多月。已经发布农产品信息2378条,帮助达成农产品交易超过1亿元。
浙江农业进行的“高效生态”模式之变正在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力,“科技研发”和“行销服务”无疑是牵动曲线上升的两大“引擎”。
近年来,浙江省工商资本投资农业额度连续几年保持在120亿元以上,资金的活跃,还将带来理念、体制的活跃,这些都将使整个浙江农业的“微笑曲线”更为动人。而这条动人“曲线”不仅将推动浙江农业转型升级,更多地将让浙江农企、合作社、大户等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受益。(作者:晓渝)
(责任编辑:未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