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海瓜园:让甜瓜睡上席梦思

时间:2012-08-30 11:16 未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商界导读:16年前,在塔里木盆地东南缘若羌县茫茫戈壁滩,刘三海抡下第一锄,种下第一棵甜瓜苗;16年后,三海甜瓜成为瓜中贵族,不仅卖出了超出想象的价格,还走进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和APEC首脑会议,成为奥运会甜瓜唯一供应商。


 刘三海手捧甜瓜乐不可支

【《商界》乌鲁木齐专稿 记者/周云成 文海军】 “瓜瓤是胎盘,瓜柄是脐带,采摘就像给瓜娃接生!”谈到甜瓜,刘三海双眼放光,如痴如醉。

在刘三海眼里,每个甜瓜都有生命,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呵护。他不仅给甜瓜定制“席梦思”瓜床,还给熟睡的瓜娃定期翻身,即使田间采摘下来,也要立即套上“白大褂”保护。

一个梦想的生根发芽

11岁那年,刘三海种了一棵冬瓜,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冬瓜浇水、施肥、捉虫……那段盼着冬瓜快点长大的少年情怀,为他将来成为中国甜瓜之王埋下了悠远的伏笔。

1996年9月,在成都某国企从事统计工作的刘三海毅然辞职,踏上前往新疆的火车。骨子里隐忍着一股创业热血的他,把目光投向了这片神秘的热土。

广袤的原野、待开发的处女地、优厚的条件……一年一度的乌洽会上,刘三海内心深处那段少年情怀再次被点燃,创业热血也达到了沸腾的热度。

秋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胡杨一片金黄犹如幅幅油画,空气中弥漫着瓜果成熟的甜香,远处传来回族老人悠扬的胡琴声。新疆若羌县塔什萨依,即将建成若羌最大的甜瓜和红枣种植基地的前景,吸引刘三海停下了追寻的脚步。

他郑重而小心翼翼地种下第一棵甜瓜瓜苗,就像11岁的那个少年刘三海一样许下愿望,盼着它快快长大,迎来收获的季节。

作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县,若羌具有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年平均无霜期197天,是开发高档瓜果产品的理想之地。但现实和理想之间,却往往横亘着一段名叫奋斗和机遇的距离。

怀揣着贷来的40万元,刘三海和工人们一起开荒、打井、打瓜埂,每笔钱都用在刀刃上。用推土机在地面推出一个槽,放一张木板床进去,盖上木棍树枝,这里就成了他的“家”。

这个简陋的地窝子,刘三海一住就是四年。

150亩瓜田里结出的每一枚甜瓜,都见证了刘三海的辛勤和执着。很快,若羌县三海瓜园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刘三海期盼着丰收的到来。

1997年7月9日,这一天永生难忘。刘三海呆立在8级大风肆虐后的瓜园中,望着即将采收如今却所剩无几的甜瓜,泪水顺着脸颊滚滚而落,痛心,憋屈,无助,各种难以言状的情绪差点击垮这个三尺男子。

就在刘三海陷入绝望的时候,一枚躲在红柳树下幸存的小甜瓜突然吸引了他的目光。拨开遮盖的落叶,一根顽强的瓜藤顿时跃入眼帘。草丛树下,背风的沟壑里,他近乎痴狂地到处查寻更多存活瓜苗,尽管幸存面积只有10亩,却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再次给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和希望。

 
刘三海的瓜园

卖神户牛肉一样卖甜瓜

当年11月,甜瓜成熟,一共不到10吨。相比年初300吨的目标,虽然相差太远,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批经历了物竞天择的甜瓜,品质比以往任何甜瓜都优异。

然而,按照当时的市场价,最优质的甜瓜一公斤也只有四五块钱。“只有卖出高价钱,才能偿还贷款活下去!”

绝境之下,一个大胆而新奇的念头突然涌出:“日本神户牛肉因为其优异的品质,比普通牛肉贵几十倍,为什么我的甜瓜不能学习这种模式,以质取胜呢?”刘三海决定改变新疆甜瓜堆着卖的旧模式,走高端市场。

从报上得知,上海市场的甜瓜紧俏,在自己的甜瓜没成熟时,刘三海采购了一批若羌甜瓜发往上海,一是试试上海市场的真实反应,二是先行打出三海品牌。同时,刘三海在报纸上找到了一家调查公司,拿到了上海前30名酒店名单及采购经理电话,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四星级酒店10余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