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精品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围绕“一区两中心”(“运河文化核心区”及“太白路商贸商务名街”和“红星路金融服务名街”)与“中心引领,两翼齐飞,一体发展”的服务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强区”战略,全区服务业运行质量和效益取得了显著提高。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6.5亿元,增长21.8%,占GDP的比重为50.2%;第三产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8亿元,占总投资的5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亿元,增长23.6%。2009年上半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为41.31亿元,增长16.8%,占GDP比重为5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7.3亿元,增长22.5%。
商贸流通业亮点纷呈。近年来,我区以发展精品商贸、培育特色街区为抓手,加快推进了商贸流通业的提档升级。一是积极发展特色商圈,实行品牌战略,以太白路商贸中心为核心,不断整合周边商业资源,实现了聚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市中区共有连锁、加盟、品牌专卖店199家;大型超市6家,分别为赛玛特、瑞尔福、爱客多、时代、华润苏果及近期刚刚引进开业的、注册资金210万美元,营业面积20000平方米的国际大型连锁企业大润发超市;形成了以太白路为核心,以贵和购物中心、九龙家电、苏宁电器、中央百货、银座商城及银座购物广场、运河城财富广场为龙头的区域商业群。随着城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餐饮住宿、文化娱乐方面,更是形成了以江南春特色美食街、银座佳悦酒店、江南春湘鄂情酒店、北欧风情度假村和集全聚德、喜阁KTV、菲特健身等多家娱乐产业于一体的精品生活性服务业。二是努力发展特色街区、专业市场。在建设商业特色街区中,注重特色定位,把商业特色街区的建设与济宁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塑城市品牌,较好地集聚了人气。目前,全区共有各类市场38处、商业街或专业街10多条,其中,秀水城步行商业街被评为“全国特色步行街”,进一步带动了我区其他步行街的快速发展。今年,我区又对红星农贸市场、解放路农贸市场等多处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改善了城区居民的消费环境。
现代物流业初见雏形。我区依托京杭运河、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优势,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强物流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一是注重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鼓励济宁蔬菜批发市场、鲁鑫油脂、樱花五金等农产品、工业企业的物流配送发展,并注重培植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的壮大。二是切实做好物流业大项目的聚集化发展,进一步放大“区港联动”效应,大力发展以物流业为主的临港产业,积极打造运河物流中心项目。投资3.2亿元、规划占地1000多亩的中国北方五金机电城奠基开工,投资过亿元的瑞华汽车广场基本建成,建设用地520亩、总投资2.8亿元的济宁森达美龙拱河及临港经济园区项目已正式启动,名雅顺通、瑞中医药等现代物流企业运营良好。
商务服务业增势显著。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制定了《关于扶持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大了对楼宇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近几年在载体建设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投资13.6亿元,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的运河城财富广场项目,它是济宁乃至山东省首家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写字楼、高端酒店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城市综合商务载体楼宇,另外还有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的运河文化大厦项目。同时,我区依托楼宇载体,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科技信息等商务服务业,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截止到2008年12月,我城区范围内共有保险公司达34家,财险公司与寿险各17家,担保公司更是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加。2009年在商业银行引进方面,兴业银行已落户我区,民生、华夏银行已相继完成了选址,光大、恒丰银行正在洽谈,现已有入驻意向。同时,随着载体的不断建设,也加快了我区商务酒店的入驻,像银座佳悦酒店、江南春宾馆、锦江之星连锁酒店、嘉宜商务酒店、儒家酒店、悦丽汇泉、樱花国际商务会馆等一批高档次高标准商务酒店先后开业,促进了我区文化旅游与商务服务业的发展。
社区服务业成绩突出。以半截阁、蒋林等商业社区为示范点,全力建设健全社区商业服务。在城区社区内建设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超市、家政服务、老年活动室、放心奶亭、放心早餐等便民利民配套设施,打造了“一刻钟社区生活商圈”。其中,半截阁社区被评为“全国商业示范社区”,蒋林社区被评为“山东省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李颖)
工业:
为经济腾飞添动力
市中区紧紧围绕 “工业强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实现了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了以五金制品、机械制造、粮油食品、板材家居、医药化工、纺织服装、煤炭开采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全区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工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以城区优势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樱花五金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业、以鲁鑫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恒松工程机械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以瑞宏家具为主的板材家居业、以正元煤化和圣鹏农药为代表的医药化工行业、以联合纸业为代表的轻工纺织业的工业格局。到2008年,全区工业企业发展到400余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实现销售收入81.5亿元、利税3.76亿元,其中利润2.53亿元,分别是1983年的375倍、126倍、155倍。
主导产业逐步凸显。通过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力推进,逐步形成了以五金制品、机械加工、粮油食品、医药化工、板材家居为主体的五大传统产业,发展优势日见明显。2008年机械加工行业完成销售收入21.4亿元、利税1.02亿元,其中利润0.5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量的33.3%、35.2%和28.9%;家具木业完成销售收入5.9亿元、利税0.43亿元,其中利润0.35亿元,分别占全区工业总量的9.2%、14.6%、和18.5%。三项指标同比分别增长22.1%、40.4%和40.4%。
骨干企业带动突出。大力实施骨干企业培植战略,全力推动企业发展。到2008年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91家,资产总额达到30.3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1户,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达到6户,入库税金过百万元的企业达到20户。实现销售收入64.3亿元、利税2.9亿元,其中利润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6%、7.8%和6.7%。规模企业累计上缴税金1.32亿元,增长45.7%。
技术进步成效显著。市改区以来,市中区始终以项目建设为主线,全力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发展。2000年至2008年,我区工业完成投资16.35亿元。恒松工程机械公司投资1亿元,引进CAD激光切割装置、智能焊接机器人、龙门式立体加工中心、1300吨压力机和8米折弯机等大型设备,标志着我区机械加工技术装备水平已进入国内同行业先进行列。樱花五金制品集团公司投资近1.5亿元,使年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钢钉生产企业。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2008年“樱花”商标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注册,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樱花系列钢钉是省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目前,我区工业有国家驰名商标1个、国家驰名品牌1个、国家免检产品2个、山东名牌产品3个。樱花五金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已通过市经贸委批准验收,打破了中区没有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局面。 (田福林)
加快转型升级绘就中区产业发展新蓝图
立足现代工业服务业强区的高点定位要求,市中区织就了新一轮县域经济发展大幕。近期,市中区专题研究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科学跨越发展问题,出台了关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性意见,描绘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市中区产业发展的中远景规划。
济宁市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造就了市中区多年来的“三二”型产业结构发展模式,至区划调整时结构比达到68:32,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合理,但随着区划的调整、区域竞争的加剧,以及新济宁城市框架发展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变化非常大,市中区以城换乡,远期来看获得了非常广阔的发展提升空间,但一些产业存在 “空虚化”现象,产业内部缺乏强有力的大型产业集群给予支撑,原有的发展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要求。众多的县域发展实例也表明,经济发展必须依靠雄厚的产业,没有优良的产业结构作支撑,可持续发展难以继续。新的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必须辅之以新的发展理念、思路和指导方针。调则变,变则通。这次新的产业转型提出,要围绕打造中国运河之都、建设富裕文明和谐优美新中区目标和现代工业服务业强区、改革开放活区、文明和谐立区、与全市共荣兴区的总基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全面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强化规划引领、机制推动、人才支撑、环境保障作用,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招商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质量、城乡一体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都市型产业发达区、民生殷实首善区、生态宜居新中区。
今后的主要任务目标是,加快由市驻地载体向复合型现代化城区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发达区转型升级;在三次产业结构上,一、二、三产按照3:42:55转型升级,初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支撑、产业型生态农业为基础的都市型产业框架;在产业层次上,加快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由传统低端工业向现代高端工业转型升级,由传统种植农业向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在城乡发展上,坚持以城带乡统筹发展,加快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新格局转型升级,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转型升级重大突破,确保实现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服务业发展、经营城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水平在济宁率先、鲁南领先、山东争先的“一个高于、三个先于”目标。
实现以上目标重点突出几个关键产业领域。一是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以“一区两中心”为核心倾力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发达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旅游业、房地产业经济、社区服务业,奠定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地位。二是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低端产业,完善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三是大力发展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加快经济开发园区建设,立足“一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大变样”目标,大力度实施“四区同跨”,加快推进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业项目落地建设重大突破。实施“一区多园”、“区镇合一”,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努力建成工业经济的聚集区、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五是统筹推进城市片区开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科学蓝图绘就,跨越发展起步。围绕新的任务、新的目标和新的措施,展望未来,在科学发展观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危中觅机,化危为机,以及全区上下不懈努力,锐意进取,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现代服务业工业发达区、民生殷实首善区、生态宜居新中区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徐同金)
文化产业:正是千帆竞发时
市中区深入贯彻“文化强省”和“文化名市”建设指示精神,始终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在突出位置,并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共生共进,以“龙头带动、项目拉动、品牌引领和旅游牵动”为主线,倾力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呈现出文化产业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逐年递增,文化产业经营单位五年翻了4番,成为全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方队。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娱乐业历经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高中低档俱全、安全防护配套、分布均匀便捷、服务细微周到"的新格局。目前全区娱乐企业24家,经营规模1.6亿元,年上缴税收500余万元,为社会解决就业岗位3920个。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有实力的娱乐企业通过引资、入股等方式,对内环境、设施设备进行提档升级和发展连锁店经营。其中1-7月份,有3家娱乐企业落地运营,总投资3600余万元。新闻出版业已经形成包括报刊、图书、音像、网络等多种媒体在内,编辑、制作、印刷、复制、进出口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出版物市场多元主体、多种经济构成、多条流通渠道、多样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截止目前,音像经营户18家,网吧159家,电子出版物13家,打字复印部114家,印刷企业200家,图书销售130家,从业人员超过4200人,年营业收入达到1.8亿元。
文化旅游崭露头角。济宁东大寺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著名的伊斯兰教活动中心之一,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已于今年5月1日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开放至今共接待游客6万人次,接待旅游团体、考察团168个,拉开了济宁城市旅游的序幕。运河之都水上旅游游船公司投资240万元购置的两艘游船,已正式运营,成为济宁城区水上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全市旅游业的新亮点。与此同时,我区把引导和扶持文化旅游企业,围绕运河文化大力研发和生产旅游产品作为今年文化旅游产业的亮点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
品牌经营成效显著。2006年我区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运河之都·济宁中区”城市文化品牌,共41个大类,410个小项;2008年又申请注册了www.运河魂.com中英文域名和“运河之都邻居节”文化品牌。精心培养了一批文化产业企业品牌,其中“金宝迪”被评为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市文化产业贡献一等奖和市中区十佳服务品牌;“黄河礼品行”被评为省级文明企业和市级旅游购物定点企业;“小苏州”被评为首批山东省文化旅游十佳购物店和首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近几年来,全区民营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一批在全市同行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企业,其中黄河礼品行年经营规模达到3000万元;金宝迪集团经过五年的艰苦创业,总资产过亿元;新海彩印十年磨一剑,年产值已过千万元,成为市中区印刷行业的排头兵。同时,社会各类资本注入文化产业领域的氛围越来越浓,特别是2005年以来,460个中小型文化产业企业落户中区,逐步成为市中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 (王贵跃)
大力发展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
区划调整之后,区委、区政府根据全区农业实际和济宁市城市发展规划,确立了“大力发展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城市、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围绕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等主体功能,深度开发农业潜力,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延长产业链条,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高农业发展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调优、调强”的要求,引导扶持农民种植优质水稻、瓜菜、食用菌、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花卉等特色产业产品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发展唐口和喻屯优质大米、富硒大米、甜瓜、浅池藕以及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加快薛东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带动平安渔业、精品渔业、观赏渔业发展。突出发展奶牛、畜禽、鸭、鹅、渔规模养殖和专业村建设,着力培植蛋鸭、肉鸭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打造豆制品加工、蔬菜种植、肉犬、水貂等特色种养。加快林果业产业发展,培育丰产林、经济林、林果花卉基地。发展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农业,逐步使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高标准规划建设沿运河生态农业带和陈庄生态园、运河入湖口生态保护区林业湿地公园、马场湖休闲渔业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优势突出、布局合理,满足城市居民需求的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引进推广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提升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的经济功能和对城市的生态功能,增强农业对城市的支撑力。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市中区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构筑合理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坚持用工业发展的理念抓农业,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指导农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立足于全区种植业、养殖业在规模化发展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甜瓜、畜牧、水产养殖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重点抓好鲁鑫油脂、济宁蔬菜批发市场等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农民以生产要素入股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企业与农户实现双赢。
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引导全区农业由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强化对城郊产业型生态农业生产者知识性、技能性培训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