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推进驰名商标成长正在成为我省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级工商部门的努力,我省“中国驰名商标”数量从2003年的8件,增长到了目前的79件,6年间翻了3番。 79户获得驰名商标认定的企业,年均销售额增长39%,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让我们看到商标中所蕴藏的生产力,驰名商标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商标工作为何上升为“发展战略”
这是我省推进驰名商标发展进程中的一件标志性事件:2008年11月,鞍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浙江省台州市三鱼泵业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在企业名称中使用“三鱼”文字,停止生产和销售带有“三鱼”文字的产品,并赔偿辽宁省海城市三鱼泵业有限公司3.8万元损失。
如何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介绍宣传驰名商标发展战略,这是省工商局一直在努力和尝试去做的工作。他们担负着这样一个任务,就是将现代社会中商标这一小小图标中所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同我国传统文化中 “老字号”的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把它上升到文化的层面,驰名商标推进工作便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国际商业理念的融合。
所以在推进驰名商标发展战略中,怎样将商标的具体好处和作用讲清楚,是工商部门选取的一个工作切入点——驰名商标 “三鱼”的成功维权因此被写进了宣传大纲。
辽宁省海城市三鱼泵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农用水泵,所生产的“三鱼”牌水泵在1978年通过国家鉴定并投入生产,“三鱼”商标注册使用了20多年,已成为广大农民朋友所广泛知晓和喜爱的商品商标。
然而近年来,这家公司却一直在饱受其他企业“傍名牌”行为的困扰和侵害。海城三鱼的产品虽然久为市场所认同,但这一知名度并不能维护企业的根本利益。在工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2006年,海城市三鱼品牌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样不仅进一步确定了企业产品的市场地位,同时也授予了企业维权的法律武器。
据介绍,在世界范围内驰名商标的认定和保护,始于《巴黎公约》,后又经《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协议)加以补充和完善,其原则和宗旨是:凡成员国认定的驰名商标,在所有成员国均享受相同的权益保护。对于经过认定的驰名商标,不仅在我国国内,而且在关贸总协定成员国中都将受到法律保护。
我国认定驰名商标的工作,就是缘起于北京“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后展开的维权行动。为保护民族品牌,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于1989年11月18日正式认定 “同仁堂”商标为驰名商标,日本特许厅据此撤销了该国企业的不当注册。
省工商局商标处有关同志说,当发现“驰名商标”在相关领域被他人注册或使用与其相同或近似的注册商标、非注册商标,足以造成消费者误认等市场混淆,侵害该商标权益时,就可以申请法律保护。也就是说,企业产品的良好信誉仅仅表现为市场的认同,而通过驰名商标认证,企业则获得了对这种市场声誉进行法律保护的武器。海城“三鱼”的维权成功正得益于此。
经过我省各级政府和工商部门的努力推进,目前,我省有效商标注册总量由2003年的3万多件增加到6.6万件;代表农业资源和特色农产品发展状况的地理标志产品由零的突破增长到19件;省著名商标增加到1210件,因而进一步夯实了驰名商标战略梯队。
尤其是从2003年至今,全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71件,实现了6年间数量翻3番的发展目标,总数达到了79件。
3份文件标志跨越3级台阶
盖州市成大禽业有限公司在发展中尝到了商标战略的甜头。总经理刘景亮深有感触地说:“没有工商局的扶持,就没有‘成大’的今天。 ”
据介绍,在营口市工商部门的帮助下,盖州市成大禽业有限公司办理了 “成大佳友”注册商标,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蛋禽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并带动当地100多农户走上了富裕道路。
“我们对驰名商标重要性的认识还是晚了一点,否则我们的发展速度一定会更快。”省工商局商标处负责同志递给记者3份文件,每份文件颁行时间间隔3年左右。这3份文件基本代表了驰名商标事业在我省发展的3个重要阶段。
第一份文件颁行于2003年12月2日,是省政府颁布的《批转省工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工作意见的通知》。当时国家驰名商标认证工作已经开展了10多年时间,可我省的驰名商标数量却仅有区区8个,可以说对于驰名商标作用的认识,我省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那时还处于初始阶段。该文件在大力推介驰名商标作用同时,首次将争创驰名商标列入了对各市政府工作的考核体系,从而打开了发展我省驰名商标的大门。
第二份文件颁行于2007年6月7日,为《辽宁省实施品牌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这一文件正式提出实施“品牌战略”,指出这是促进全省产业产品升级换代,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的重要工作。
这份文件不仅明确了我省5年内争创驰名商标的发展目标,要求各级政府将品牌培育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而且规定省政府对于认定为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此举大大提高了我省各级政府与企业争创驰名商标的积极性,此后我省各地相继出台措施,对获评驰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沈阳市制定的《关于鼓励企业争创驰(著)名商标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2年,沈阳对新获得驰名商标的企业将给予300万元奖励;鞍山市决定对驰名商标将给予最高200万元的奖励。
最近,省政府又出台了《加快推进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辽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了实施商标战略新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2年新增注册商标4万件,总数超过10万件。力争新创驰名商标100件,全省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79件。未来3年,我省驰名商标数量将力争以年均30%的水平增长。
企业亟待强化“商标意识”
大连市金州区大魏家街道鹏笼大樱桃采摘园园主刘德汉唠起致富经来,乐得合不拢嘴:“人努力,天帮忙,商标作用大! ”
在工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当地樱桃生产成功地注册了“金州大樱桃”这一地理标志商标,大大加快了当地打造全国知名“大樱桃之乡”的步伐。
2009年大连金州区大樱桃栽培面积达到了10.26万亩,由过去占水果种植总面积的3%提高到39%,产量达到1.8万吨,总收入6.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9亿元。每年靠大樱桃这一项就收入几万元、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的种植户比比皆是。像刘德汉这样的种植大户年收入已经超过了百万元。
驰名商标对企业和地区经济的影响表现得就更为明显,据介绍,我省的79户企业在获得驰名商标认定后,产品年销售额平均增长39%,79户企业中在全国同行业排名第一的有17户。
另外,我省驰名商标的市场价值也在稳步提升,据最新市场测评结果显示,西洋集团的 “西洋”商标以472亿元价值排在全省首位。
省工商局商标处副处长董博澜说:“驰名商标的增长水平令人高兴,但是说实话,我们现在感到更多的却是压力。 ”
压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我省驰名商标现状与过去自身的低水平相比确实增长很快,但是如果与先进省份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另一方面,在我省企业中,商标意识普遍还很弱,有一个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全省工商企业已达 37万户,然而拥有注册商标数却仅为6.6万件,如不计算单个企业拥有多件商标这一因素,拥有自己商标的企业仅占到18%,也就是说至少有31万户企业还没有注册商标。
我省大型国有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企业数量较大,但利用商标战略促进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够。
董博澜说:“我们正在重点做两方面工作,一是帮助企业转变观念,增强商标意识,二是帮助企业理顺争创驰名商标的运行机制。 ”
目前,我省拥有争创驰名商标的现实资源100多个,其中涉及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实力雄厚,管理规范,存在的问题是品牌意识还不强,需要迅速转变观念。
还有一部分是民营企业,他们正在逐渐认识到驰名商标的含金量,争创积极性很高,需要做的是整合企业技术、经营管理、服务质量、营销水平、产品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同时进一步挖掘商标中的企业文化内涵,为通过国家驰名商标认证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