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作为太阳能蓬勃发展的地区,一直是行业所关注的焦点。随着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的播出,海宁再一次“名震四海”。而这次却不是关于其美誉度的消息,而是普遍存在于这个地区制造产业中的“假冒名牌”、“生产劣品”的情况遭到了曝光。
据媒体报道,海宁许多家庭作坊式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的生产环境完全不符合行业的标准,产品更是偷工减料。说到这,我们不禁想到了另一个正面性的事实,那就是海宁不仅是全国太阳能热利用起步最早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太阳能产业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之一,在2010年的外销上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一年生产太阳能热水器350万台,产值约38亿元,同比增长了22.58%,出口约2010万美元,同比更是增长了480%。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有着无限前景的太阳能发展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质量门”的发生?
2009年家电下乡政策被纳入太阳能热水器中,“技术门槛”一降低,低廉的产品便在农村有了一定的市场。其他从未涉及过太阳能行业中的企业也投身于此列中,像海宁地区的皮革作坊和纺织品作坊等等。太阳能市场的高利润吸引了这些非专业的非正规的小企业、小作坊,在没有掌握太阳能完备生产条件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产品怎么会通过质量合格的这一关。成本的降低,价格也会有了优惠,但这不代表就一定有了市场。“香港海尔”、“香港太阳雨”、“香港皇明”等品牌的出现正是回应了这一问题。劣质产品假冒名牌产品来销售,真是从消费者身上找“卖点”。
海宁太阳能热水器行业中局面一团乱的现象存在已经不是一两天了,这就要追究到了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监管措施和力度。据知情人士透漏,当地政府对这一现象不是不了解的,他们没有采取彻查清查的态度,相反的却是以一种淡然的态度来对待的。地方上保护主义这种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就不言而喻了。质检部门也有自己的理由,太阳能热水器还没有详细的可操作的国家质量标准,工商部门在商标注册上也让步合格产品钻了空子,因为诸如“香港皇明”的品牌在香港注册的是合法存在的。这些都无疑让商家看到了利益的“曙光”。
这次央视的曝光只是揭开了海宁太阳能热水器制造产业乱局的冰山一角,在海宁地区,这种现象不只是发生在热水器生产中,它还存在与其他的热门产业中。随着这次曝光,海宁市掀起了一场太阳能热水器产业的整治风暴,质监局、工商局联合对该市太阳能生产企业开展了突击检查。然而,我们不得不担忧的是,如此大的肥肉,这些小企业小作坊会轻易放弃吗?再次的争夺又会带给整个市场怎么样的变动呢?其实放眼整个太阳能市场,被眼前利益蒙蔽道德双眼的企业比比皆是。
太阳能作为一个低碳环保的可再生资源,其市场利用率和市场价值是划等号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是太阳能企业一直不曾停歇的步伐,也就有形无形中催生了一个竞争的太阳能市场。市场的竞争前提是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一些小型企业因为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灵活的资金流通等因素,开始趋向于以短期投机为导向,通过一些小手段来达到预期的企业效益。一些企业主没有什么长远的目标,只想快速赚钱收回投资;也有一些企业苦苦追求却找不到适合的方法,出于无奈只好使出价格战的撒手锏,使得行业短期内成为“红海”,导致产品价格直逼底线。价格犹如坐滑梯一样,
每管瞬间由近百元直降至40-50元。关键也就在这,他们在产品生产制造和市场营销中,严重忽视了对行业整体竞争秩序和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考量。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经济效益确实很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当下的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即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社会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满足消费者的条件除了有优质的产品外,与良好的企业形象这一点也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形象是一个企业的标志。太阳能行业中的这些投机倒把现象,大大损害了企业乃至海宁整个地区太阳能企业的形象。以后生产出了好的产品,消费者都不禁会对其质量产生条件性反射的质疑。我们如何去减少或者说如何去克服这种现象的发生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促进太阳能行业规范的不断完善,建立产品质量长效监管机制。海宁市质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整治行动将一直持续到3月底,其间要对该市所有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进行一次集中的现场检查,主要查处企业是否存在冒用品牌、伪造认证标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