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3月15日,卫生部就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问与答》。经过专家们讨论、加工,这本回应百姓关切问题的科普手册即将出版面市。
26日,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继续检测到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后,卫生部门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已及时部署了在北京、东北、沿海等14个省市开展食品和饮用水放射性监测工作。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已指定了66家具备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辐射污染检测和医学处理。公众可通过本地12320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咨询电话进行查询。
政府越是第一时间、第一平台传递权威声音,越能够增强公信力
在应对日本地震海啸及核泄漏事故的过程中,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公开透明,用及时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10多天来,核安全领域的专家高频率上电视、撰文章、举办核安全和健康讲座,为公众解疑释惑。
新闻媒体第一时间将有关信息和科学常识,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有效传递给公众,履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
“中国食盐储备十分充足,完全能够满足群众需求。中盐总公司已紧急通知各地盐业公司启动应急机制,确保食盐供给。请消费者不要盲目抢购。”16日,当抢盐之风盛行时,中盐总公司及时发布的信息给老百姓吃了“定心丸”。随后紧急部署生产,加紧组织调运。
流言止于公开。不到3天,“被抢购”的食盐价格回落到正常水平,食盐销量大幅减少,市场秩序恢复。消费者的心态进一步平稳,恐慌心理基本消除。“恢复”、“平稳”、“消除”,几个普通的词语掂量出政府保供盐、保民生的决心。
“日本核事故发生后我国政府信息透明,保证了公众的知情权、舒缓了公众的恐慌情绪。政府的应对及时、公开。”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说。
汪玉凯表示,近年来网络快速发展,网民快速增加,公众对信息公开的诉求不断上升。这要求政府及时公开信息,特别是一些负面信息也要及时让公众了解。
“政府公开透明产生的效果是正面的而不是负面的。抢盐现象反映的问题很深刻,科普功夫应花在平时。突发事件中政府越是第一时间、第一平台传递最权威的声音,越能够增强公信力。”汪玉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