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重庆市有9万余家企业,仅有1700余家企业拥有专利,98%以上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这是近日出现在市知识产权局有关工作总结上的数据。
去年,全市专利申请首次突破两万件大关,创下了增幅全国第二、西部第一的历史最好成绩。围绕重点打造的战略新兴产业,我市在生物医药、信息通讯等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有较大幅度提升,发明专利的申请总量达到5150件,同比增长34%……
然而,在这组光鲜的数据背后,却有着“零专利”的事实。如此多的专利增长量,到哪里去了?
业内有关专业人士坦言,我市专利“高产户”多为高校,几乎占了专利申请量的一半。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创新技术和成果,加之来自高校的专利申请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较强,专利申请量也就随之增长。
“每年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其实也不少,但多是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企业,始终都是那2%的企业。”他说。
其中,海扶、太极、隆鑫等企业,专利产品产值已占企业总产值的60%以上,利润贡献率有的甚至超过90%;长安集团依靠一年1308件专利,销售长安之星、奔奔等6款车型70.5万辆,实现销售收入220.9亿元。
“产生98%以上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这一现象,除了不少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外,还有一定的客观原因。”他坦言,对于注重经济效益的企业而言,专利的申请和维护都需要大笔的资金,这对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对此,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启动的企业专利清零行动,首要目标就是针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我市将组织中介机构,深入企业一线,挖掘其专利申请潜力,并提供专利申请代理、专利分析与预警、专利战略制定等“一条龙”服务。
预计今年,全市的专利申请量将突破25000件,而象征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力争年产1500件。明年,全市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将脱掉“零专利”企业的帽子,力争全市专利产品的产值达到2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