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员 | 登录 | 加入收藏 | 信息发布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网站首页 资讯中心 排行榜 申请认定 维权保护 理事会 商标学院 行业信息 品牌视频 品牌论坛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开局之年未达标(4)

时间:2012-01-17 09:24 中国证券报 点击:我要评论

热门标签:

据业内人士介绍,尽管暂停新项目审批,但目前在建的27台核电机组正在按原有规划推进,中广核集团岭澳核电站二期2号机组、秦山二期扩建工程4号机组在2011年相继并网出力。该人士介绍,在建机组的装机容量为3079万千瓦,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7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内地核电装机容量将超过4000万千瓦。

4000万装机规模与国家能源局设定的“十二五”核电发展目标吻合。国家能源局提出,到2015年,在运项目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开工建设项目装机容量达3800万千瓦,核电发电量达3200亿千瓦时,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2.2%。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在建27台机组最迟建成时间为2017年,其中2013年和2014年是核电机组建成投产的高峰期。

不过,中核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由于2011年3月至今暂停了新项目核准立项,这就意味着至少2018年和2019年核电新增装机将大幅减少,甚至威胁核电在2020年的能源占比。

核安全规划以及核电中长期规划出台是新核电项目审批开闸的信号。业内人士普遍预期,鉴于目前我国面临的非化石能源排放指标压力,核电安全规划有望在今年一季度出台,核电中长期规划也有望在3-4月出台。

静待新项目审批开闸

目前核电中长期规划还在制定过程中,有媒体报道称,规划或将2020年核电的装机规模由8000万千瓦下调到6000万千瓦。

“核电规模下调是必然,但下调幅度具体是多少,目前并无准确信息。”有分析人士指出,核电利用小时数较高,且比较稳定,一旦核电装机大规模下降,会给其他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增加压力。

湘财证券分析师侯文涛从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15%目标的角度进行了测算,若核电装机从8000万千瓦每减少1000万千瓦,将使常规水电增加2250万千瓦,或使风电增加4000万千瓦,或使太阳能发电增加5000万千瓦。一旦核电装机仅为6000万千瓦,将给其他可再生能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2011年水电新增装机1225万千瓦,但是水电出力情况仍需看来水情况。统计显示,2011年水电利用小时数达3028小时,比上年降低376小时。由于全年发电量低于同期,水电类公司的业绩也出现下滑。长江电力(600900)发布的201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7.62亿元,同比下降5.11%,净利润77.28亿元,同比下降6.05%。另外,目前风电和太阳能的并网均存在各种问题,

湘财证券、东兴证券等多家券商研究机构认为,2020年核电的装机容量不会降低太多,新核电项目审批也将尽快开闸。

风电仍需主治“并网难”

记者 郭力方

2011年,风电行业步入下行阶段。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风电行业投资为829亿元,同比减少208亿元,降幅达25%。

尽管并网装机规模增至4700万千瓦,比2010年3100万千瓦大幅增长51.6%,但利用小时数的降低却暴露出困扰风电行业发展的“弃风”顽疾依然存在,甚至呈扩大之势。分析人士据此指出,这说明未来风电行业发展在控制装机速度的同时,更需花大力气主治“并网难”问题。

有专家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2011年内蒙古西部电网曾创下风电发电量占全网电量18%的奇迹,对应的设备利用小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这表明按照目前国内风电并网技术设备水平,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能消纳的风电量仍有大幅提高空间。如果设备利用小时数达2600小时,那么2011年4700万千瓦的并网装机量就可发出1222亿千瓦时的电量,比目前894.41亿千瓦时的电量增长328亿千瓦时,其所占能源消费总量(34亿吨标煤)的比重就可达1.45%,比实际0.9%的占比量也高出一大截。若以目前国内风电0.5-0.6元/千瓦时区间的风电上网电价水平测算,这将意味着每年风电场开发运行将新增164亿元的收入。这对于众多已进入或将进入风电开发领域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但是,进一步化解并网难问题,进而提高风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则需要政策上进一步督促电网企业提高风电的消纳力度,同时扶持电网企业加快并网技术研发及电网输送通道建设。此外,政策上还需出台举措,切实落实可再生能源发电额配额制度。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此前曾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推出可再生能源发电配额制。按照已初步成型的政策设想,未来除继续鼓励发电企业增加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力装机的同时,还将为电网企业和各级政府制定配额指标,为风电并网问题的各利益相关方套上“紧箍咒”。

相关新闻
Copyright 2002-2012 www.21s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驰名商标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72691号-5 京公网安备 110102005391-3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品牌地理 | 品牌百科 | 招商加盟 | 中华老字号 | 十大品牌 | 品牌导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