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年预算安排精神一脉相承,今年财政政策在支持导向上兼顾方方面面并突出重点,在个别领域进行了酌情调整。比如保障房,提出今年要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这需要中央财政拿出1000多亿元来支持;同时,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也是今年确保实现的硬任务,财政会给予突出保障。
在货币政策上,《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的提法是服从稳健货币政策提出的一个规划性目标。具体执行中要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三方面因素。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要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地方债政策要体现三个原则:一是“开前门”,积极推行阳光融资制度,接受公众监督;二是治理存量,要逐渐将10.7万亿元地方债务消化干净;三要“关后门,修围墙”,严控新增地方债务,规避风险。
%
这样的投入比例应长期保持
解读嘉宾: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委员
“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本届政府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教育投入占GDP总量4%的奋斗目标,并且承诺将继续保持这一投入比例。
我认为,与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相比,教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循序渐进,而不应是“疾风暴雨”;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相对比较长,不可能靠“大跃进”来实现,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因此,各级政府、社会各界需要以相对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待和衡量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长期保持这样的投入比例,既解决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历史欠账问题,又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作为大学校长,我认为高校必须高度珍惜纳税人对教育的投入,充分用好每一笔教育经费,办让人民满意的大学。近期,高校一是应该把增加的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薄弱环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应该积极争取提高教师薪酬,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薪酬,让广大教师能安居乐业,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三是应该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积极探索协同创新之路,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三位一体建设,显著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1868亿元
增加“三农”投入 强化“重中之重”
解读嘉宾:中共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王义代表
“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
这组数字的含金量很高,让举国上下吃了“定心丸”。惠农强农安天下,加大投入是基础,是前提。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大好形势。
报告中的有关内容也告诉我们:下一步,促进“三农”发展的着力点,将主要集中在“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等方面。这必然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投入和扶持的重点,这就为各级党委政府抓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明确思路。
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生产条件脆弱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曾经是“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缺粮省份。而现在,甘肃粮食产量已连续八年实现增收,去年总产量达200亿斤。透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感到,现在是实现甘肃农业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我们一定要加大省市县三级财政对于“三农”的投入,把资金用足用巧,把钱花在刀刃上。
PM2.5
走文明发展之路
解读嘉宾: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委员
“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目前大家对开展PM2.5的监测关注度很高,但如何治理PM2.5应该是更受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PM2.5的来源广泛,成因复杂,既有因燃煤、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等直接排放的细颗粒物,又有从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的二次颗粒物。这些细颗粒物既有本地污染源排放产生的,又有外地源远距离输送。这些特点决定PM2.5的防控必须采取综合防治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