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该标准的发布,在中国环境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开始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阶段向环境质量管理阶段、从控制局地污染向区域联防联控、从控制一次污染物向控制二次污染物、从单独控制个别污染物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转变——这些转变都将对我国环保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解决好以PM2.5为重点的大气污染防治问题,环境保护部将会同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要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二要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三要继续深化污染减排;四要着力抓好机动车污染防治;五要加强协同防控;六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
环保部门愿与社会各界一道,以更大的决心、下更大的气力,为我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而不懈努力。
240元
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涨幅达20%
解读嘉宾: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娘毛先代表(藏族)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去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已经由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了200元,今年又再次提高40元。涨幅非常大,达20%,体现了政府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决心,有利于进一步免除人民群众就医的后顾之忧。
不要小看了这240元钱,对牧区的农牧民来说,真是起了大作用。这几年,到我们医院看病的人明显增多,住院率更是提高了几倍,医院都快住不下了。这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因为现在生病的人多了,而是因为过去大家看不起病、住不起医院。有些病人,医生说必须住院,但牧民住不起,最后只好在家里将就一下。
现在不一样了,大家拿着新农合的本本就有补贴,住院的报销比例还很高,该住院的都来住院,没有后顾之忧了。
拿我工作的妇产科来说,2009年以前,牧民找个赤脚医生在家里分娩的情况比较普遍,新生儿和产妇死亡率一直比较高;2009年以来,随着新农合优惠政策的实施,情况有了改变,到现在,已经没有人在家里生孩子了。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的好处。
700万套
更重任务 更大期待
解读嘉宾: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委员
“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这个数量很大,任务很重,也是今年民生改善的一大亮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尤其把解决百姓“住有所居”摆在重要位置。以数字为证,去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超过1000万套的开工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过去一年,各地想方设法克服困难,通过增加省级财政补助、安排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提取比例、安排财政超收收入、组建投融资平台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投入。按照今年预算报告草案的内容,国家还将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安居梦想。
一方面我们要花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房,另一方面保障房的公平分配问题也非常重要。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强和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各地也都公布了住房保障准入退出标准,初步建立了申请、审核、轮候、配租配售和公示等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这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着我们保障房建设的管理制度将逐步完善。